老師,為什麼股票領域中有股神巴菲特,外匯好像都沒有一個代表人物?
的確,國外沒有投資外匯的代表性人物,國內也有不少外匯高手一夕之間拜光身家的案子。
原因很簡單:
外匯本來就不是拿來賺錢的。
外匯的由來
打從國家間開始貿易以來,外匯的需求就誕生了。
也就是說:
我們兌換外幣真正的需求,是在別國交易,而不是牟利。
而猶太人最早嗅到這個商機。由於他們沒有國家,因此四處經商,外匯兌換商就是經商手段之一,他們透過替人交換外幣成抽取手續費。
換句話說:
真正能在外匯市場賺錢的,是外匯兌換商(如銀行),不是換外幣的人。
外匯投資者容易有的迷思
投資外匯者有許多迷思或錯誤觀念,主要分為4類,並且會產生一個很大的致命傷。
讓我們一一來看。
外匯迷思1:我可以預測外匯市場
任何市場的走勢都無法預測,尤其外匯走勢更不可能預測。
試想,如果中國能預測外匯走勢,只要錢一進一出就能獲利,中國就不會有現在的經濟危機了。
可惜多數人都以為自己能預測市場,就如 2023 下半年許多人逢高換美元、逢低買日幣一樣,最後匯率還是回到均值。
外匯迷思2:我可以靠外匯賺大錢
為何外匯市場無法預測?
主因在於外匯牽涉的層面太多、太複雜,涉及許多國家的重大利益。
也因此,外匯的波動一直很穩定。美元兌台幣這數十年來,多數時間一直在 28 – 32 間浮動,不會從 28 變成 280。
根據財富愛OK部落格統計,近 20 年美元兌台幣,最高僅 35 ,最低僅 27。
也就是說,我們不太可能靠長期持有某種外幣賺到大筆財富,必須靠外匯交易才有機會賺到錢,而且是高頻、高槓桿的交易。
- 高頻率交易:肯定賺錢的只有外匯兌換商,頻率越高,兌換商越賺。
- 高槓桿交易:外匯最高能開到 400 倍槓桿,表示風險也是 400 倍。
400 倍槓桿是什麼概念?意思是:只要浮動 0.25%,本金就會直接消失。
這又回到「迷思1」了,由於多數外匯投資者都以為自己可以預測走勢,因此只要誤判方向,哪怕只有 0.25%,都會血本無歸。
外匯迷思3:我的資金運用很靈活
一套錢搬來搬去,從台幣搬到美元、搬到日幣或搬到人民幣,不叫資金靈活,只是在搬家而已。
投資不是搬家,哪裡「感覺」會增值就搬到哪裡。
搬過家的都知道,搬家花力氣、時間,也要花錢。投資也是一樣,不管哪種投資,每搬一次就要花一次手續費。
而且,錢搬過去之後也不會創造價值,充其量只是增加市場流動性而已,問題是外匯市場太大,跟大海一樣,根本不缺我們這幾滴水。
想單純靠外匯交易賺錢,台幣換成美元,只是把睡覺的資金換到另一個地方睡覺而已,資金本身並沒有活絡起來。
真正有效運用資金,是透過固定週期的放貸來取得固定收益。
延伸閱讀:《你在投資還是搬家?奇葩行為:換美元、換日幣、00929退稅》
延伸閱讀:《投報率100%超爽?重點在資金利用率》
外匯迷思4:套牢也沒損失,最多出去玩
當我們去遊樂場或賭場時會換代幣,換多少,花多少。
外幣也是,換多少花多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匯市場和賭場沒什麼兩樣。
在外匯市場,認賠,事情小;不認賠,事情就大條了。
很多人換外匯時會想:反正之後也會出去玩,換了也沒損失。
我們都聽過一朵花的勵志故事,這邊用外匯舉相反的例子:
- 反正換日幣被套牢,乾脆留下來,等去日本花掉。
- 反正都要去日本玩,乾脆玩久一點。
- 反正都要在日本待久一點,乾脆學點日語。
- 反正都學了日語,乾脆交個日本朋友。
- 反正都交了日本朋友,乾脆娶個櫻花妹。
- 反正都娶了櫻花妹,乾脆整個生活圈搬到日本……。
一開始不是只是玩外匯出包而已嗎?
當然這個結局很極端,不過多數人都有「套牢就去日本玩」的想法,從小小的損失變成花大大的錢。
這不是用理性在管理風險,純粹是感性生活了。
外匯致命傷:損失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
賠錢事小,賠掉時間事情更大;錢沒了可以再賺,時間沒了就沒了。
當我們把錢放到某個外幣,然後期待透過匯差來賺錢時,它就無法創造長期價值。
隨著時間流逝,我們會產生什麼損失?
- 通膨:隨著時間增長,通膨的影響會越來越高,美國每年通膨年增長 2% – 4%,無論是哪種貨幣,只會越來越貶值。
- 機會成本:如果單單只靠外匯交易的過程賺匯差,這筆外幣的錢多數時候死的,它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在睡覺。除非我們把外幣放到股市裡,否則它不太會長大。
即便外幣定存比台幣定存高許多,資金運用效率還是偏低,機會成本頗高。
總結
外匯無法預測走勢,它只是一種左手換右手的概念,然後期待透過預測未來交易獲利。
可惜真正能在外匯市場賺錢的只有兌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