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我有個朋友是竹科工程師,他向銀行貸款買了5間房,現在資產1億5000萬,好厲害!
這位同學似乎對槓桿買幾間房子很有興趣。不只是他,「有土斯有財」的理念在台灣根深蒂固,不過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迷思。
槓桿買房7地雷
為了說明這個案例,我稍微問一下他真正的淨資產:2500萬,很棒,但槓桿開了6倍,以2500萬去操縱1億5000萬的資產,風險很大。
誠然,《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鼓勵小資族透過槓桿購買房子,改裝後出租,讓租金收入大於房貸,變成包租公來獲取被動收入,這不失為一種方法,但也不能忽視他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一度因次級房貸風暴陷入財務危機的事實。
在我看來,房地產有這些系統性風險:
所有權
房地產通常必須要跟銀行借錢,美其名是用OPM(Other People’s Money)開槓桿賺取被動收入,實際上是讓銀行變成自己的債主。不信的話,不繳房貸試試看囉。
折舊
房子本身會折舊,看似保值,其實隱形成本很多,超過50年就會變成危樓,否則也不需要都更了。
風險集中
房子的單價高,佔我們人生資產很大的比例,讓我們沒有辦法分散風險,甚至很難挪用資金去做其他事。
變現慢
如果手上缺錢,房地產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賣出去,就算房市很旺,想脫手通常都是幾個月的事。而且房地產單價很高,如果需要的資金不需要那麼多,也會很尷尬,總不能割一間廁所賤賣吧?
增值慢
房地產保值是大家的共識,只是保值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增值也慢,房地產很難因為價值成長有亮眼的複利表現。
人口結構問題
談到價值,現在人生得少,人口呈現負成長,好不容易槓桿買的房沒有人住,就連大學都要關門了,那些學校門口的宿舍也不知道要租給誰。
槓桿與淨資產
回到這位工程師朋友,由於他和大多數人一樣跟銀行貸款槓桿買房,當房價跌10%,1億5000萬房子損失1500萬,看似只損失10%,實際上是淨資產的2500萬損失1500萬,損失了60%。
總結
我個人成家也沒有買房,房地產有那麼多缺點,又要管理它,一想到就頭大。如果未來必須買房,我是一定會用投資得來的利息買房。這篇文章跟我有類似的看法:把租屋省來的錢拿去投資,最終獲得的財富遠遠比買房還要高,又不怕沒錢,又能靠利息過活,何不樂哉?
最後,最近大直基泰建設出了問題,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不管是因為工程的關係、還是過度開發造成的、還是什麼因素,結果是整棟樓瞬間掰掰,要求償也不知要等到猴牛馬月,還有人生安全等各種因素要考慮。
我自己投資是不開槓桿,真要槓桿的話,金融領域的槓桿可以玩更大,但槓桿越大,風險越大。如果基泰那間是我們的房子,一生積蓄都砸在裡面,那實在是太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