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的投資策略:從反脆弱思維打造穩健又兼具爆發力的資產配置

我如何從「以終為始」的思維,實踐出一套反脆弱的資產配置策略,並持續以年化 8~12% 為目標,穩定累積財富?

在《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芬・柯維提出「以終為始」這個強而有力的思維模型:

在做任何決定前,先想清楚你最終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倒推該如何設計行動。

這不只是人生規劃的智慧,也是一種極適合應用在投資上的原則。

我是李紹鋒(Steve Li),擅長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多年來,我始終堅持「風險優先於報酬,生存先於獲利」的核心原則。

我的資產配置,不是建立在市場預測或短期機會上,而是來自對終點的明確定義:我希望建立一個能穿越風險、避開致命錯誤,又能穩健成長的反脆弱資產組合。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從「以終為始」的思維,實踐出一套反脆弱的資產配置策略,並持續以年化 8~12% 為目標,穩定累積財富。


🎯 投資的「終點」是什麼?

許多人投資時常常問:「現在該買什麼?哪一檔漲最快?」

但我習慣問:「如果十年後我希望資產安全又成長,我現在應該怎麼佈局?」

這就是「以終為始」在投資上的實踐——不是追求當下最大報酬,而是設計可以活得久、活得穩,還能抓住機會的資產策略。

這種策略從「反脆弱」思維出發──如何打造「不但殺不死,還會越來越強大」的投資組合?

什麼是「反脆弱」?根據《黑天鵝》作者的說明:

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
「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
「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我的終點目標如下:

  • 穿越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與危機。
  • 迴避台海地緣政治與本地災難風險
  • 控制資產間的關聯性,減少整體波動
  • 讓資產在大多數年份都穩健成長,並在少數年份抓到爆發機會
  • 稅務流動性安排靈活,不被制度卡死。

🔐 多元資產:降低關聯性,用反脆弱減少波動

為了達到這樣的「終點」,我將資產配置在四大類:

  1. 全球股債 ETF(如 AOA)
     → 作為資產組合的成長主力,擁有廣泛的國際分散與複合配置。
  2. 穩定幣(如 USDT、USDC)
     → 保留高流動性的現金部位,應對突發事件與資金調度需求。
  3. 台灣房地產債權
     → 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來源,對抗利率變動與本地通膨風險。
  4. 個股或加密資產
     → 高風險但具有爆發潛力的小部位,用來參與科技與新興資產的成長機會。

這樣的多元資產配置,讓我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不會被單一市場的崩盤拖垮整體資產。

這是我用來降低波動性、提高組合韌性的第一步。


⚖️ 比例配置:打造反脆弱的槓鈴式策略

光有多元資產還不夠,關鍵在於如何配置比例

我的策略如下:

  • 70% 全球股債 ETF(如 AOA
     → 作為穩定複利的核心引擎,適合長期持有。內建 80% 全球股票與 20% 全球債券。
  • 20% 穩定幣
     → 作為現金流與風險緩衝池,靈活應對市場機會與黑天鵝事件。(幣安 Binance 註冊專屬優惠連結)。
  • 5% 台灣房地產債權
     → 提供現金流與固定收益,部分對沖經濟循環風險。
  • 5% 個股或加密資幣
     → 為資產配置加入爆發力,小比例承擔高風險以尋求非線性回報。(含跟單功能:eToro 註冊專屬優惠連結

這樣的結構正是塔雷伯所說的「槓鈴策略」:一端是極度穩健的資產(ETF 與穩定幣),另一端是極度成長性與爆發力的資產(加密資產與個股),中間不碰模糊的「中庸資產」,從而打造出一個反脆弱的組合


🧠 為何我不投資台灣房地產?反脆弱能力不足

我經常被問:「你怎麼會不買房?你不是做理財的嗎?」

我的答案很簡單:

因為我以終為始,而房地產不是我未來財務目標中必要的工具。

  • 台灣房產受地震與政治風險影響極大,太脆弱,擁有「低機率高毀滅」型的風險。
  • 租屋比自住買房更有彈性,資金效率也高。
  • 房價報酬率相對不高、流動性差、稅負不夠透明。

因此,我不讓大筆資金卡在不動產裡,而是用「租屋+資產配置」來取得財務效率與靈活性。


📈 目標績效:年化報酬 8%~12%

這樣的反脆弱策略,不是保守也不是激進,而是希望穩中求進,在控制風險的同時:

  • 擁有穩定的現金流(穩定幣與債權)
  • 維持資產複利增長(ETF 長期持有)
  • 在關鍵時刻創造爆發力(個股與加密資產)

我期望的年化報酬落在 8%~12% 之間,這是可行的,也是不靠短線交易與市場預測就能達到的目標。


✅ 結語:讓投資與人生一樣「反脆弱」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不相信穩定,但我相信「韌性與選擇的權利」。

我相信與其追求無風險的避風港,不如建立能承受風暴、甚至在混亂中壯大的資產組合。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以終為始」——
明確定義你要去哪裡,然後選擇能在風險中活下來的路徑。


📌 如果你也認同「風險優先於報酬」的反脆弱思維,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留言交流你的投資哲學。

延伸閱讀:《不小心就20%了,淺談槓鈴策略的奇妙作用》
延伸閱讀:《要多元資產!白手起家25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比例配置(股6債4)!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緊緊抱住(Buy and hold)!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需要財務韌性?投資小白也能懂的韌性指南》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