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很多人在學巴菲特,為什麼沒有下一個股神呢?
促成巴菲特成功的要素有太多了。透過《致富心態》,我們可以整理出這些要素:
- 成功與否涉及「運氣」與「風險」。
- 巴菲特的成功與「複利」和「長尾效應」有關。
- 向成功人士學習時,要留意學的是「能力」還是「原則」。
如果我們看到某人成功而盲目跟隨,而忽略這些要素,反而容易耽誤一生。
不可忽視的成功要素1:運氣或風險
比爾‧蓋茲創辦微軟的成功故事令人津津樂道,不過很少人注意到「運氣」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以數據來看,當時美國只有百萬分之一的高中生有電腦,而比爾‧蓋茲是其中之一,這表示他的起跑點遠遠超過其他人。
「運氣」也降臨在比爾‧蓋茲的一位好友身上,一個比他聰明的學生──肯特‧艾文斯──可惜是「霉運」。
肯特原本要和蓋茲一起發展微軟事業,不幸的是他在一次登山中罹難。高中生因登山而遇難的機率,剛好也是百萬分之一。
蓋茲受訪時認為,若肯特還活著,會比蓋茲自己的成就還高。
不可忽視的成功要素2:複利與長尾效應
還沒有下一個巴菲特的原因,在於我們低估了複利的威力,也高估了他的選股眼光。
複利是巴菲特致富的主要關鍵,而他的投資時間遠比一般人長得許多。
事實上,巴菲特從 10 歲就是投資高手了,這跟他的興趣、個性與當時的時空背景有關,然後因為複利的特性,他九成以上的財富,都在 50 歲以後才賺到。
而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也過分放大了巴菲特的成功,以為他的選股全都是對的。
其實巴菲特的績效大部分來自十支左右的選股,剩下四、五百支表現平平,甚至不怎麼成功。
哈佛大學生:能否談談你那些失敗的投資?
巴菲特:你有多少時間?
這就是「長尾效應」。
從深度來看,複利的威力到他晚年才發揮出來,就跟人類科技的進步史一樣;從廣度來看,多元投資使那些績效卓絕的部位 Cover 了其他表現平平的部位。
好消息是,我們能透過「緊緊抱住」擊中長尾效應的深度;透過「多元資產」擊中長尾效應的廣度;透過「比例配置」來分散風險,降低自己所需的知識門檻。
如果真的那麼想複製巴菲特的成績,那買波克夏的股票就好了。
延伸閱讀:《要多元資產!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比例配置(股6債4)!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緊緊抱住(Buy and hold)!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不可忽視的成功要素3:能力或原則
最後我們需留意自己學習的成功人士,到底是哪裡值得學習?
除了運氣以外,個人的能力是很難學習的。如果我們學的是成功人士的「能力」,那很可能會學錯方向,離成功越來越遠;反之如果學的是成功人士的「原則」,則比較容易成功。
一套成功的投資原則,應該是能廣泛用在各種情境、度過各種挑戰的,這也是我之所以會分析不同案例的原因,透過大量案例淬鍊自己的原則「確實經得起考驗」。
延伸閱讀:《為何許多投資老師教不出高手?2種眼界,2種結果》
延伸閱讀:《幣安為何市占率No.1?了解CZ跨域優勢的威力 》
總結
總之,巴菲特其實可以算是特例。他 10 歲開始投資,並且一直留在市場上,持續學習,最後在時間的幫助下取得成功的果實,如今 93 歲高齡,光是這麼長的投資時間就很難讓人複製。
不過,遵守某些好的原則可以讓我們淡化成功所需的其他要素,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