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資歷尚淺的投資者而言,「All in」似乎是一種投資的捷徑。
他們可能抱著盲目追高或逢低進場的心態,在市場狂熱或某個投資標的劇烈波動時賭上全部身家,試圖追求極高的報酬,以省去經年累月的等待;此外,有些投資人也可能為了追求安全懶得分散,於是將積蓄 All in 於「保本」+「固定配息」商品,最終才發現投資績效不如預期,甚至是假商品而上當受騙。
為什麼資深投資人都勸剛進場投資的人「不要 All in」?很多人都覺得 All in 博一次,成功了就逍遙自在,不是很好嗎?本篇文章透過 13 個自爆案例,分析為什麼 All in 行為極度危險。
1.什麼是 All in ?
1.1 All in 的由來
「All in」是指將所有資金投入到單一投資標的,源於賭場術語,意指將手上所有籌碼壓上,後來被借用到投資領域,象徵孤注一擲的冒險行為,期望透過高風險博取高報酬。

All in 常見於極端市場情緒中,如牛市高點或熊市谷底,同時也可能出現在毫不關注市場、只想穩穩領息的人身上。雖然 All in 可能帶來暴利或固定收益,但同時也會使投資人面臨極大的資產損失風險。
1.2 常見的 All in 案例
常見的 All in 行為包括:
- 全部資金投入單一標的:將資產全數投入某檔股票或加密貨幣,例如只投資特斯拉股票,期望獲取高報酬,卻忽略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損失;或著只想穩穩配息,而投入某檔高配息商品,而該商品的淨值有可能持續下跌(即使是美國長天期債券,淨值也會下跌),或根本就是詐騙商品。
- 押注單一類別資產:將所有資金投入如稀有藝術品、古董、房地產或其他單一類別資產,期望其價值暴漲或穩穩增值,無分散資產類別的概念。
- 將資產全數投入某個平台:例如恆大、中植集團,則可能因平台管理不善、市場變動或經濟不穩導致資產受到毀滅性打擊。
- 高槓桿交易:使用槓桿 / 借貸進行短期交易,如用 10 倍、100 倍槓桿押注比特幣價格上漲,潛在收益高但爆倉風險也極高。
- 貸款買房:把畢生財務集中在單一房產上,期望房價上漲帶來資本增值,但如果市場下跌、工作不順或貸款利率上升,會產生極大風險。
- 創業時押上一切:將全部積蓄投進新事業,例如餐飲店或科技公司,成功可能翻倍,但失敗可能造成資金歸零,甚至負債。
1.3 「All in」和「分散投資」為對立面
All in 和分散投資形成鮮明對比。分散投資旨在降低風險,避免單一資產波動影響整體組合,或著避免自己買到地雷標的;而 All in 則完全忽略風險控制,期望透過一次押注帶來翻倍回報,也忽略自己買到地雷標的的可能。
All in 與「槓桿投資」也有關聯,因為投資者陷入狂熱情緒時,往往會透過借貸以加大槓桿,試圖提高可能的收益,但同時也放大了潛在損失。在美劇《六人行》中,兩位主角 Ross 和 Rachel 因負氣在牌桌上越賭越大,直到押注所有籌碼,甚至向其他朋友借錢,該集場景即命名為「Rachel Goes All In 」。
2. 為什麼投資者會想 All in?
2.1 常見的 All in 心態
會產生「All in 」的心態,其原因大致分為以下 3 點:
- 渴望快速致富:他們可能受到短期暴利的吸引,或者看到某些極端成功個案後認為自己也能輕易複製。
- 僥倖心理:認為自己的判斷足以戰勝市場,甚至誤以為自己掌握了確定的「內幕消息」或「必勝策略」。
- 搏命演出:一些投資者可能因面臨財務壓力或過去投資失利,而將 All in 視為最後翻身的機會。
- 想穩定配息:有些投資者對價差(資本利得)不感興趣,卻為了獲取所謂的「穩定配息」、「固定收益」而 All in,如果每年穩穩領 8%,投入 2,000 萬每年可領 160 萬利息,每月超過 13 萬的被動收入,有什麼理由不 All in?
2.2 All in 成功的前提
- 預測成功:首先,必須能正確預測市場走勢,尤其是在短期內發生的漲跌;
- 買對標的:其次,選擇的投資標的必須具備迅速增值的潛力,例如幸運噴發的龍頭股;
- 無突發事故:最後,還需要極大的運氣來避免市場中的突發風險。
然而,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無法完全控制的變數,讓 All in 更接近賭博而非理性投資,且這種策略通常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手段,導致失敗的風險遠高於成功的可能性,且失敗時產生的傷害遠高於成功時獲得的報酬。
即便 All in 固定配息商品,同樣風險極高。例如詐騙案例中常聽到的「你要他的利,他要你的本」為最佳寫照。此外,無抵押擔保品、平台捲款跑路、淨值下跌、拿投資人的本金來配息等,也是固定收益商品常見的地雷區。
2.3 為什麼 All in 得來的金錢往往守不住?
即便 All in 成功時短期內可獲得高額回報,投資者往往因錯誤的資金管理與過度自信,在最終失去這筆財富。
除了短期暴富可能衍生高額消費行為,最終導致入不敷出外,一方面,高回報帶來的「致富幻覺」可能驅使投資者加大後續冒險力度,導致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缺乏分散投資的策略意味著他們無法有效對沖市場風險,當判斷產生偏差時,沒有任何應對手段,好比只有油門、沒有剎車的車子,遲早會發生事故,且發生事故時損失比其它車輛更嚴重。

此外,快速致富的心態容易導致不理性的消費或投資決策,讓這筆錢迅速流失。心理學研究也指出,人們對「輕鬆獲得的財富」往往缺乏敬畏,進而更容易浪費或錯用。
而 All in 固定收益商品領到的配息,也往往守不住。投資人會認為這些配息就是拿來花的,是「被動收入」,下個月一定還會有,因此通常會直接把它花掉。
3. 常見的 All in 場景
3.1 為了逢低買進而 All in
許多投資者在市場重挫時選擇 All in,認為這是撿便宜的絕佳機會,抱著「買在最低點、未來必漲」的想法。
然而,這種策略忽略了其他潛在風險,例如經濟環境惡化產生的系統性風險、價格進一步下探導致「接刀」、甚至標的資產的基本面發生根本性問題。這種場景往往因過度自信而放大虧損風險。
3.2 為了盲目追高而 All in
在市場情緒高漲、熱門標的價格節節攀升時,一些投資者害怕錯過賺錢機會,選擇 All in 押注已經快速上漲的標的。
這種「害怕錯過賺錢機會」的心態稱為「錯失恐懼症」(FOMO),易使投資者盲目追高而忽視管理風險,並高估了市場的可持續性。
例如,曾經在台積電、特斯拉或比特幣歷史高位時大舉買進的投資者,當市場重挫時促使總資產大幅縮水,因為「抱不住」而退場,等市場再度上揚時反而沒跟到,結果買同樣的標的,別人賺錢,自己賠了一屁股,全是不正確的投資心態導致。
3.3 All in 加上高槓桿
一些投資者為了追求翻倍的回報,不僅將資金全部押注在單一標的,還透過高槓桿進一步放大投資規模。例如使用融資、信貸或槓桿 ETF 加大賭注。
這種行為可能在短期內帶來巨額回報,但風險同樣倍增。一旦市場稍有波動,投資者可能被迫追加保證金或遭遇強制平倉,導致資金全數蒸發,甚至背負負債。
高槓桿外加 All in 的場景尤以期貨、外匯保證金交易和加密貨幣市場為典型,因其高波動性和低風險控制門檻,更容易釀成財務災難。

3.4 為了配息而 All in
許多投資者為了追求穩定的現金流,會選擇將所有資金投入高配息的投資產品,例如聲稱保證固定配息的基金或定存。他們可能認為這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投資方式,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這些產品往往以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配息率吸引投資者,例如年息 8% 或更高,讓投資者誤以為可以輕鬆獲利。然而,這些高配息可能來自於龐氏騙局,而非真實的投資收益,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本金全失的風險,如同馬勝集團、AXIS 戰略基金和 HCB 集團的案例所示。
因此,追求配息不應成為 All in 的理由,務必謹慎評估風險,避免落入高息詐騙的陷阱。
4.近期 All in 相關案例
4.1 All in 個股斷頭的血淚課
一位警察因看好某檔個股有賺 11 倍的機會而融資 All in,反遭斷頭,兩周賠光數百萬積蓄。
4.2 退休教授 All in 中植,退休金 7000 萬全歸零
因 All in 而財務完蛋的例子屢見不顯。
這位 67 歲的陳姓香港苦主是大學退休教授,在 2022 年 1 月經朋友介紹了解到中植企業集團,他認為中植集團為中國前三大金控集團,加上投資的夥伴涉及央企和國企,十分可靠。
結果中國經濟下滑,中植資不抵債,中國各大企業骨盤式崩盤。中植暴雷後,這位教授言明原本養老退休的財務規劃被打亂,現在得靠快 70 歲的太太出門工作維持生計。

4.3 剛出社會盲目跟風 All in 股票慘賠
台股持續創新高之際,剛出社會的小資女盲目跟風,聽人家說航運股很夯,就拿存款 8 萬 2 All in 航運股,結果大跌只剩 6 萬 8。
4.4 玩台指期慘賠3千萬,太太房子通通沒了
60 多歲的運將年輕時,盲目聽從銀行經理的建議 All in 台指期,私下將老父親留的房子拿去抵押。太太認為先生不可靠,憤而離婚。運將後續又賠上工作多年的積蓄,最後慘賠約 3,000 萬,事業、家業兩頭空,只能開計程車維生。不幸中的大幸是運將認為自己的日子還算健康平安。
4.5 貝萊德新興歐洲基金停止交易
苦主申購貝萊德新興歐洲基金標的(俄羅斯),只為了「逢低買入」。結果俄烏戰爭開打,俄羅斯遭到經濟制裁,其標的也無法交易,相當於資產被凍結。如果該苦主 All in 貝萊德新興歐洲基金,相當於總資產被凍結多年。
4.6 All in台積電慘被套牢
這名苦主見朋友槓桿融資玩台積電,每天賺飽飽,自己也 All in 進場砸了 643 萬元買 6 張台積電,沒想到進場均價 1,071 元,台積電回檔後帳面虧損 51 萬。
4.7 老公不聽勸 All in,停損在最低點慘賠 700 萬
苦主是一名國中老師,她的先生靠著祖蔭與幸運,在市場多頭時 All in TQQQ 賺了近 1,000 萬,失去謙卑之心,又聽信名嘴胡言亂語,令太太感到不安。
這位先生後續在市場回檔時停損,又沒跟到反彈,一來一回損失 700 萬。先生不但沒檢討自己,反將責任歸咎在太太身上,搞得家庭氣氛很糟糕。
All in 不僅風險極高,還會讓人在賺錢時混淆自身的運氣與實力,甚至傷害最關心你的人,家庭、財務兩頭空,得不償失。
4.8 儲蓄+信貸 345 萬 All in 00940 破發崩潰
00940 熱潮之下,不少人甚至動用學貸、信貸 All in,試圖一搏翻身。然而,當 00940 破發(跌破發行價)時,有 All in 345 萬元的苦主哀嘆無力支撐。00940 發行至今已過半年,其表現仍未高過發行價。
4.9 昶虹即將下市!All in 的結局?
上市公司昶虹(2443)於 11/19 下市,據集保中心統計,共有超過 3 萬名股東手中的股票將會變成壁紙。有網友表示已 All in 這家公司,即將慘賠 50 萬。
4.10 建商超賣預售屋後落跑,「履約擔保」也沒用
新青安政策帶動了預售屋市場熱潮,交易件數相比去年激增近七成。對許多投資者而言,All in 房地產成為熱門選擇,但一旦遇上「一屋多賣」這類預售屋詐騙案件,損失可謂雪上加霜。
今年 5 月,花蓮就爆發一起老牌建商捲款跑路的事件。這家建商在預售屋交屋前夕欠款潛逃,導致整個建案被債權人申請假扣押,已付款的買家不僅無法入住,上百萬元的頭期款也無從追回。更誇張的是,建商竟將同一間房子賣給多名買家,已有超過 60 人受害。

專家表示,在「一屋多賣」的案件中,建商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取得買方的購屋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建商通常會利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製造出「多人搶購、房源緊缺」的假象,讓買方因害怕錯失機會而匆忙簽約付款。這些交易往往在沒有履約擔保的情況下進行,導致買方面臨更大的風險。
也就是說,買方會誤以為雙方已經簽了履約擔保,對方應履行交屋承諾,其實只是陷入「多人搶購、房源緊缺」的 FOMO 中,簽約時簽的是沒有履約擔保的合約。
4.11 馬勝集團案
馬勝集團以每月給付 3% 至 8% 的高額配息為誘餌,吸引投資人投入資金。
該集團宣稱是美國獨立私人機構「OTC Market Group」的關係企業,並在多國設有據點,專門從事外匯、黃金交易等業務,藉此包裝其投資方案,使其看似合法且具吸引力。
然而,事實上,馬勝集團並無真實的金融商品投資,而是將吸取的資金用於網路虛擬點數買賣,或匯往海外人頭帳戶藏匿。該集團利用「老鼠會」模式,鼓勵投資人推薦下線以獲取獎金,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就吸引了上千人入會,非法吸金逾 139 億元。
初期,部分投資者可能收到少許配息,但最終都因資金鏈斷裂而血本無歸。這個案例顯示,高額配息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龐大的詐騙陷阱,投資人應避免被不實的宣傳和高報酬所迷惑。
4.12 AXIS 戰略基金案
朱立安以每年固定配息 8% 至 8.4% 為誘餌,透過人脈關係,個別低調勸說投資人投資 AXIS 戰略基金。她宣稱該基金投資於創新科技產業股權、醫療美容、農業科技以及亞洲與北美等地產,並強調「投資期間三年內,收益穩定、幾乎沒風險」。事實上,這些投資項目多為虛假,且初期發放的利息多是來自於新加入投資者的資金,而非真實的投資收益。
許多受害者,包括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的妻子何莎等,都是因為熟人介紹而輕信了朱立安的說詞。何莎在初期收到配息後,又被勸說加碼投資,最終損失近新台幣 5,000 萬元。
此案中,許多受害者都曾被告知「基金延遲贖回」,並被告知是因為中美貿易戰等原因,導致資金無法變現。這個案例警示投資人,熟人介紹並不代表絕對安全,仍需謹慎評估投資的真實性。
4.13 HCB集團海外定存案
HCB集團以保證一年可領 8% 利息為誘餌,招攬投資人進行美元、歐元、英鎊和人民幣等海外定存。該集團在台灣設立辦事處,訓練業務員以「畫大餅」的方式,向不特定投資人推銷其投資商品。

在長達 11 年的時間裡,該集團非法吸金約 26.9 億元,吸引近四百位投資人。如同前述案例,部分投資人初期也曾收到利息,但自 2018 年起,該集團開始遲延返還本金和利息,顯示其資金鏈已出現問題。
此案提醒投資人,「保證獲利」的投資往往是詐騙陷阱,特別是當報酬率明顯高於市場平均水準時,更應提高警覺。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應避免被高息所迷惑,應選擇正規且具有公信力的投資管道。
5. 如何避免 All in 心態
5.1 設定合理的投資目標
避免 All in 的第一步是設定清晰且可實現的投資目標,而非追求一夕致富的幻夢。例如,透過資產配置實現穩定增長,而非將全部資金壓在一個高風險標的上追求暴利。合理的目標有助於減少衝動性投資,專注於長期收益。
5.2 分清楚運氣與實力因素,避免盲從於極端案例
許多成功的 All in 案例看似依靠投資者的專業能力,實際上可能僅僅是運氣使然。例如,某些人在市場行情極佳時孤注一擲而僥倖獲利,並在社群炫耀,從而使其他投資者盲目效仿。
投資者應保持謹慎,避免被極端成功案例迷惑,錯誤認為自己能複製這樣的幸運成績,其 All in 的結果往往慘不忍睹。在評估投資時,務必分辨市場運氣和真正的投資實力,以免盲目追隨他人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5.3 高報酬不等於 All in
社交媒體上經常有人分享高報酬的投資成績,其對帳單顯示短時間內獲得數倍回報;有時,媒體的推波助瀾更加劇其中的戲劇性。然而,這些案例未必是透過 All in 獲得的結果。實際上,多數成功的投資來自於謹慎的資產配置和對風險的精細管理,而非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
例如巴菲特投資日本五大商社,媒體更偏向報導股神投資眼光精準,喜歡採用「重金」、「海賺」或「押注」等用詞,卻極少提及其最初投資金額不到波克夏的 1 %。
對媒體和散戶而言,所謂的「重金」只是股神的九牛一毛。如果聽信媒體、社群的渲染而產生誤解,以為 All in 某檔標的可以帶來同樣的高報酬,那無疑在進行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
5.4 了解自身風險容忍度
All in 心態多源自追求短期暴利而忽略風險,在投資前,投資者應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意識到「全損」的可能。
例如,規定自己只將總資產的 10% 用於高風險投資,這麼一來即使不幸遇到「全損」時,對總資產的影響也只有 10%。
5.5 充實知識
增加對市場波動和投資工具的了解,可以幫助投資者識別風險,避免因資訊不足或過度樂觀而 All in。同時,培養心理抗壓能力,面對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減少非理性行為。
6. 常見的 All in FAQ
6.1 為什麼 All in 會被視為高風險行為?
All in 是一種將所有資金在單一標的的行為,沒有任何風險對沖機制。一旦市場發生不利變化,損失是全面性的,而非分散投資時的部分損失。因此,All in 更像是一場賭博,而非可控的投資行為。
6.2 為什麼 All in 看似能帶來巨額收益?
在一些幸運的情況下,All in 確實可能短期因單一標的大漲而帶來暴利。然而,這種結果通常是偶然的,並非普遍現象。成功案例往往被誇大,而失敗的案例卻未被廣泛傳播,導致 All in 成功的機會被放大,其收益極具誘惑力。

6.3 為什麼固定收益商品也不能 All in?
即使是合法的固定收益商品,例如債券,仍存在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可能會下跌;而當發行債券的機構出現財務困難時,可能會無法按時支付本息,例如俄羅斯債務違約事件。
因此,不應將固定收益商品視為絕對安全的投資標的,仍需分散配置以降低風險。
6.4 如果我已經 All in 了,該如何補救?
逐步減倉,分散風險。同時,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投資心態,避免重蹈覆轍。
6.5 如何克服想要 All in 的衝動?
嘗試將衝動行為轉化為理性行動。例如,與獨立財務顧問或關心你的親友討論,獲取不同視角的建議,避免孤注一擲。最好免費報名參加線上講座,直接向我詢問投資建議。
總結
「All in 」一詞源於賭場,本就具備孤注一擲的賭博性質。許多投資者因高槓桿或過度自信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
避免 All in 心態的關鍵在於設定合理目標、分散投資、分清運氣與實力因素。真正的財富增長來自長期穩健的資產配置,而非孤注一擲的賭博行為;明智的投資應注重風險管理與穩定增值,而非一時的僥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