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最近常聽你提到效率、努力和方向,那怎麼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這是很好的問題,我還是覺得七個習慣的「以終為始」是關鍵。

如果終點是和我一樣財務自由、愜意生活,那往這三個方向前進,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有長期效益的。
  • 慢,而有成果的。
  • 有複利效應的。

延伸閱讀:《與財富自由有約:如何讓生命高效能?》

高效能選擇:「長期效益」

所謂的「長期」可以用年齡來看,也可用時間來看。

我們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身體也會衰退,如何用更短的時間得到更多的成果,就變得很重要。

賣哪種保險是比較好的選擇?

保險很重要,當然也很有意義,不過如果業務員能選擇的話,銷售重大疾病險會比實支實付有效率。

近期由於法規調整,實支實付險停賣,又掀起一波搶購潮,不過對業務員來講,實支實付險未來要服務次數多,實際報酬少,而且一賣出去,就相當於用未來大量的服務時間換取微薄收入,非常不划算。

而重大疾病發生的機率較低,服務次數少,實際利潤較高,業務員銷售重大疾病是比較好的選擇。

買哪種保險是比較好的選擇?

以保險人的立場來看,買重大疾病險也是比較好的選擇。保險主要目的是要將風險降低,當重大疾病發生時,有很多自費醫材需要支付,也可能會無法正常工作,影響到收入,有一筆大額理賠金可以讓我們好好養病。

實支實付也很重要,但通常理賠小病,所以兩種都要規劃。

難道我們人生的目標是「生病」嗎?

當然更正確的作法是規劃適當的重大疾病與與實支實付後,注意健康,調整飲食,盡可能不要生病或進出醫院,然後透過資產配置提高報酬與未來的收入。

高效能選擇:「慢,有成果」

「龜兔賽跑」的故事常常被用來凸顯「努力」或「毅力」的重要,也能用來提醒我們「選擇正確的方向」也很重要。

只做不學,或只學不做

常常有人覺得念書很浪費時間,不如直接去工作,累積實務經驗。

不過這個觀點建立在「學用落差」,填鴨式教育教的東西無法用在實際生活上。

另一種極端是讀了很多書,而且讀很快,實際上只是把知識塞進去而已,並考慮到應用層面,成為所謂的「學者」:知道很多,沒什麼實務經驗,同樣是一種「學用落差」。

這兩種在「展現成果」方面都很快,前者體現在工作成果,後者體現在讀書速度,不過這種成果不一定經得起考驗。

邊學邊做,活用知識

如果念的是好書,然後應用書裡的智慧,等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速度會快很多。

首先,我們在選擇讀什麼書之前,就會經過仔細評估,畢竟讀一本好書,勝過讀十本糟糕的書。

其次,內化書本裡的知識很花時間,別人已經讀到下一本了,我們還在消化手上這本的智慧。

最後,把好書的內容活用出來,更花時間,而且短期很難看到成果。

巴菲特說:

一天裡,應該用 1/3 的時間學習, 1/3 的時間整理, 1/3 的時間活用。

像「每天進步 1%,一年進步 37 倍」的智慧,許多人都有概念,可惜少數人會去落實它。

高效能選擇:「有複利的事」

有時,我們必須選擇能產生複利效應的事,因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應該「越做越輕省」,而不是「越做越忙」。

沒有複利的選擇

現在很多人會選擇外送兼差,因為時間自由,不過外送是一件無法產生複利的事,並不會因為我們送了 100 單,每單收入就漲了 20%。

同時,外送很危險。因為沒有複利,外送員只能選擇騎更快、接更多單,只要一次車禍,所有的辛苦全部白費,甚至還可能導致負債。

最後,現在大陸已經有無人機外送餐點,哪天 Uber、FoodPanda 也引入無人機外送,還需要外送員嗎?

有複利的選擇

授課和寫文都有複利效應,由於我們必須重新組織知識,再加上教學相長,長期下來我們的成長會越來越明顯,同時還能慢慢累積聲量及流量。

可以看到網路上許多工作越來越省力的人,都是從學習、整理和內化開始的,不僅是「慢而有成果」的選擇,同時也有「複利效應」,可說是一事多倍。

總結

人生的路有很多條,我們無法複製別人的路徑。

因此,當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選擇長期、慢而有成果、有複利效應的方向,多半會是比較正確的。

延伸閱讀:《效率的關鍵:要事第一》
延伸閱讀:《不努力的人才做長期投資?多角度思考才不會越努力越窮》
延伸閱讀:《再過5年退休,也要投資AOA嗎?》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