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保險公司賣的債券穩定嗎?

多數投資人的投資觀念並不正確,例如高配息商品就是讚、逢低買進、群羊效應等等。

這些錯誤投資觀念經常讓券商有機可趁,持續推出客戶安心、券商開心的爛商品。

近期,許多投資者對於保險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投資抱持著一種「雙重安心」的觀念,其商品為某些目標到期債。

他們認為,結合保險公司的穩健形象與債券的穩定性,能夠獲得較為安全的投資回報。

然而,這種投資觀念不僅不正確,甚至連自己買什麼都不知道。

這類目標到期債不能投資的原因有三點:

  • 保險公司賣的目標到期債,就是有摩擦成本。
  • 無論何種債券,報酬肯定不如股票,風險也沒比較小。
  • 部分目標到期債買的是俄羅斯債券或新興市場債。

延伸閱讀:《不要有錯誤投資觀念!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上)》

何謂目標到期債?

目標到期債是一種債券基金,有特定的到期日,通常為 3 到 6 年。

基金成立時會設定一個目標到期日,並投資於與該目標到期日相近的一籃子債券。在基金期間,投資人可定期領取債息,到期時則可取回本金。

許多投資人認為目標到期債是一種穩健的投資商品,透過保險公司購買則是雙重安心,有以下幾個錯誤投資觀念。

保險公司賣的目標到期債,等於雙重安心?

保險公司是提供專門保險保障的企業,本業為保險,主要營利來源為投資利得(傳統金融業都一樣)。

因此保險公司推廣的任何投資型商品,包含債券,其本質都是為了保險公司的收入。無論是不是目標到期債,都會抽一手,換句話說:

在保險公司投資,CP值就是比較差。

保險公司所發行的目標到期債並非「雙重安心」,肯定會存在摩擦成本和風險。由於保險公司需要支付給中間經紀人和其他相關方的手續費用,投資者會獲得較低的投資回報,這種透過保險公司投資的行為稱為「間接金融」。

延伸閱讀:《我謝絕投資型保單的原因:淺談3大摩擦成本》

直接購買目標到期債有比較好嗎?

債券的風險不比股票低,缺點還很多。債券的違約風險是指債券發行人無法償還本息的風險,而違約風險只是債券的問題之一而已。

目標到期債也是會爆雷

近年來,全球債券違約率不斷上升。債務爆雷是自由的、是不限時空的,無論是不是目標到期債,該爆雷就是會爆雷,投資人應謹慎評估債券的違約風險。

目標到期債並非穩賺不賠

目標到期債的到期收益率也會受到利率波動的影響。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目標到期債的淨資產價值可能會下跌,投資人可能會虧損。如 2022 年到 2023 年的聯準會升息,就讓許多債券往下跌。

詭異的是,有些人看到債券下跌,反而想進場撿便宜,毫不思考債券違約的可能。如恆大崩盤前,仍有人以「海底撈月」的美名進場接刀。

延伸閱讀:《賺了配息賠了匯率?月配息債券要面臨的2大風險》
延伸閱讀:《債券比股票安全?30年投資見真章!》
延伸閱讀:《逢低買進賺更多?左側交易的3個致命傷》

目標到期債很可能買的是垃圾

保險公司+債券,這種組合給人一種安心感的錯覺,多數投資人想也沒想就投入了,也因此,目標到期債成為近期爆雷最多的商品,客訴不斷。

原因在於:

  • 部分目標到期債買的是俄債:與其說「俄債」,不如說「惡債」,這個獨裁國家不只發動戰火,還被世界各國經濟制裁中,從 swift 系統踢出,它的債券能不違約嗎?
  • 部分目標到期債新興市場債:新興市場就是高風險,報酬還不一定高的投機,在這裡買股票還情有可原,買債券是否搞錯了什麼?

延伸閱讀:《新興市場複製經濟奇蹟?想買越南基金先看有沒有柯南》

目標到期債爭議不斷

也因為目標到期債本身的投資標的就不好,再加上部分券商、保險公司將利益擺在名譽前頭,讓目標到期債的地雷一個個引爆。

總結

目標到期債是一種有特定到期日的債券基金。看似穩健,然而,投資人若不留意利率風險、違約風險等,將會受到嚴重虧損。

近期實務案例已充分表明,投資人透過保險公司購買目標到期債,追求雙重安心感,無疑是錯上加錯,賠上加賠。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