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 CRS ,錢放國外會被課稅喔!」
不少人在聽完理專或保險業務的說法後,開始對「配置海外資產」感到恐慌。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CRS(共同申報準則)是一種「交換資訊」系統,不是「課稅工具」。
我是李紹鋒(Steve Li),你的資產配置教練。配置海外資產多年,對現行稅法也相當熟悉。
為了幫助你安心把資產配置在海外,今天我們要來釐清 CRS,並帶你了解它對台灣居民的三個核心影響。簡單來說:
- CRS 目前僅與日、英、澳自動交換。
- 資產放海外 ≠ 一定要繳稅;放國內 ≠ 免稅。
- 境外所得 100 萬免申報、750 萬以下免稅。
CRS 是什麼?只交換資訊,不是自動課稅
CRS,全名為「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報準則)」,由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制定,是自動交換全球金融帳戶資訊的標準。(圖源:CRS 交換圖解)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台灣稅務居民,在特定海外國家開戶、存款、投資,當地銀行會把你的帳戶資料回報給當地政府,而這些資訊有機會被送回台灣國稅局。
但重點來了——CRS 是「交換資訊」,不是「課稅工具」。到底會不會被課稅,還是要看你的境外所得有沒有超過台灣的申報與課稅門檻。
此外,現階段只有三個國家與台灣交換 CRS 資訊。
台灣 CRS 僅與日、英、澳交換,目前其他國家不在範圍內
雖然 CRS 是全球性制度,但台灣的外交困境使得我們難以與所有國家全面接軌。
截至目前,中華民國僅與日本、英國、澳洲進行 CRS 資料交換。
- 2018 年:與日本接軌。
- 2019 年:與澳洲接軌。
- 2021 年:與英國接軌。
也就是說,你在這三個國家開設的帳戶資訊,國稅局有可能會收到。但像是香港、新加坡、瑞士等地,目前並不會主動將你的帳戶資訊送回台灣。
這並非技術或法規的漏洞,而是現實的外交困境。
中國一向打壓其他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因此像香港地區,在主權與金融制度上不會把「中華民國」(台灣)視為 CRS 合作國家。
CRS 不是課稅工具,錢放海外 ≠ 一定要繳稅
如果你聽到有人說:「錢放國外會被 CRS 查稅」,這種說法過於簡化。
台灣的稅制重點在於所得是否達到申報門檻,而不是錢放在哪。
CRS 讓政府知道你有海外帳戶(日本、澳洲、英國),但是否課稅要看所得來源與金額,而不是帳戶地點。
就算資產全部放在台灣的銀行或券商,如果來自海外所得,或高額股息、租金或其他所得,一樣要申報納稅。反之,放在海外的資產,只要境外所得未達課稅標準,就不必驚慌。
以下為我在國內金融機構交易收到的海外所得通知單,雖然當年度海外所得超過 200 萬,但與國內所得並計後,沒有超過 670 萬的基本所得額免稅額度(109 年海外所得免稅額為 670 萬,113 年後提升至 750 萬),但收到一次後就「乖乖」的移往海外交易了。
CRS 下的境外所得規則——100萬免申報、750萬以下免稅
持有境外資產,也不代表就會立刻被罰或重稅。
境外資產 ≠ 境外所得。
所謂的「境外所得」,指的是你在海外所賺取的收入(例如股息、利息、租金、資本利得等),並不是你的總資產金額。
2025 年台灣對「境外所得」的課稅門檻:
境外所得金額(每年) | 是否需要申報 | 是否需要課稅 |
未達新台幣 100 萬元 | 否 | 否 |
超過 100 萬但未達 750 萬元 | 是 | 否 |
超過新台幣 750 萬元 | 是 | 超過 750 萬的部分依「基本稅額制」課 20% 稅率 |
這代表什麼?只要你的資產配置合宜、來源清楚,大部分人其實不會因此多繳稅,更不會觸法。
以下補充國稅局對海外所得的 FAQ。
理解 CRS,才能做出安心又合規的資產配置決策
CRS 的出現,讓全球資金流動越來越透明,但透明並不代表人人都要被課重稅。
台灣有自己的稅制規則與國際處境。重點是怎麼規劃、怎麼合法申報。
如果你正在考慮全球資產配置或開設海外帳戶,請記住:資訊透明不等於承擔稅負。
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