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填息能創造複利嗎?
將收益滾入原本的資產再投資,都能創造複利。然而所謂的「秒填息」不等於「股息自動再投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鼓勵買高配息商品的原因:
配息,就沒有複利。
具體來說,投資人長期購買高配息股時,會有三種可能的行為:
- 在除息日進場。(以上述為例是6/30)
- 在發放日進場。(7/26)
- 不進場,直接花掉配息。
讓我們來看看它們可能帶來的後果。
先科普配息相關術語
在探討這些行為的不同前,讓我們先了解配息有關的相關術語。
- 複利效應:一種資產的成長模式,其中漲幅不僅基於原始投資金額,還基於之前累積的收益。
- 股息自動再投入:指透過系統將利息自動投入原本資產,而不將利息領出,以賺取更多的報酬。
- 除息日:為投資標的的特定配息日期,在除息日前買進,可享有該期利息;在除息日之後買,無法享有該期利息。
- 發放日:發放股息的日子,也就是領到配息的當天。
- 填息:填息是指個股除息後,回到除息前的價格,這中間花費的時間,就稱之為填息天數。
無論怎麼配息,都會損失資產的原因
假設我們的投資組合每年平均成長 10%,根據計算,在理想的情況下,到了第 30 年,配息的淨資產會變為 4 倍,然而股息自動再投入的高成長股會變為 17 倍。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
在除息日進場
在除息日拿其他錢進場的投資人,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進股票,但實務上很難操作,因為除息金額太小,沒有對應可買的零股補足遭除息所影響的股數。
在發放日進場
在發放日進場的投資人,可以用該期配息的錢再投入,但已經損失了數 天複利滾存的報酬。假設長榮股價 100 元,在 6/30 除息 10 元,等到 7/26 才拿到股息,近一個月的時間如果股價上漲 10%,等於失去部份的報酬率。
- 不配息:100元 * ( 1 + 股價上漲 10% ) = 110元
- 配息:90元 * ( 1 + 股價上漲 10% ) = 99 +除息 10 = 109元
不進場,直接花掉配息
不進場,直接花掉配息的投資人,將完全失去複利效應的威力。如果該投資人選擇將股息花掉,那麼其淨資產將不會有任何增長。
假設配息固定為 10%,淨值不變,基數為 100,下次配息仍是 10% 的收益,淨資產不會有任何增長,利息永遠是 10 塊錢。
如果是股息自動再投入,那麼 10% 的配息就會滾入資產中,變成 110,下次配息率一樣是 10% ,總資產就會變成121(110*1+10%),接下來每一年只會越滾越多。
配息讓複利變單利
同一檔商品,本來可以賺 17 倍的,就因為配息,變成單利,最後只能賺 4 倍。
然而多數高配息商品的愛好者,還覺得自己的選擇堪比股神,在社群上高呼配息商品的偉光正,實際上恐怕連用 excel 試算都沒試過,相當可惜。
假設單筆投資 1 萬元,拿去買固定配息 10% 的商品(配息型),以及拿去買不配息、但同樣每年固定增長 10% 的商品(累積型),30年後,配息的變成 4 萬,沒配息的變成 17 萬。
延伸閱讀:《不要有錯誤投資觀念!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上)》
拒絕配息,天下太平
既然配息會讓我們的資產縮水,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往對的方向努力
首先,正視面對自己的錯誤觀念。
我也會犯錯,過去我也有很多錯誤的投資觀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買配息商品,要一直去記除息日、發放日,搞得自己行事曆滿檔,比別人努力,報酬還比較差,有必要嗎?
配息商品跟不配息的差異,就好像一直加班,年終獎金 4 個月──這叫「配息」;整天躺平的同事年終獎金 17 個月──這叫「不配息」,寶寶心裡不苦嗎?
巴菲特說:
延伸閱讀:《不努力的人才做長期投資?多角度思考才不會越努力越窮》
盡可能遠離配息商品
其次,避開配息商品。愛因斯坦說:
正確的工具或方法是:
- 不配息的商品。
- 如果有股息,可透過平台或系統把股息自動再投入。
- 如果同樣的商品可以選擇,請選「累積型」,不要選「配息型」。
- 美元穩定幣。
我也喜歡固定收益,但我不喜歡失去複利。
如果你跟我一樣,真正喜歡的是固定收益,又希望有配息的感覺,那就試試看美元穩定幣。
延伸閱讀:《活存8~12%怎麼賺?USDT/USDC 比銀行活存高35倍》
延伸閱讀:《交易所活存利率一直變?4大交易所配置策略》
總結
聰明的人懂得從失敗中學習,更聰明的人懂得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
事實上,配息商品就就是爛標的,不要買它,資產就會翻好幾倍。有時,投資就是這麼簡單,唯一的代價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