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台灣房價這麼高?一直都沒有降下來的跡象。

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理由相當複雜,除了地狹人稠外還有這些因素:

  • 實質利率過低,房貸利率過低,讓買房「很容易」。
  • 台灣經濟結構扭曲。
  • 台灣人對房地產的迷思及對政府的「依賴」。
  • 政府對選票及台灣經濟的「保護」。

前一篇我們談到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房貸利率過低等「負利率」因素,今天來談台灣經濟的「負循環」因素。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從實質利率小於0開始》

台灣經濟韌性高,真的嗎?

這篇刊載於風傳媒的《銀行家觀點:疫情下的金融生活變化 看見台灣超強韌性》文章中,從幾個面向來說明為何台灣經濟在疫情期間展現高韌性:

  • 儲蓄:其中就儲蓄而言,無儲蓄者比例降低、儲蓄充足者比例增加。
  • 貸款:民眾借貸能力與意願這兩年來有所提升,借貸無門的比例減少,尤其用來購屋與投資,更成為借貸資金的主要去處。

不過,我們在上一篇已經分享「實質利率為負,錢在銀行儲蓄會貶值」「房貸利率低,導致房價居高不下」的觀點。

為什麼會和該篇文章有這麼衝突的觀點呢?

從官方立場看台灣經濟

看到最後,我們會發現原文刊載於「台灣銀行家」雜誌,且以「年輕人缺乏金融知識」為由推廣金融研訓院的課程,立場明顯站在銀行、金研院、政府那邊。

因為儲蓄、借貸會讓銀行家受惠;房貸會提升 GDP,讓台灣經濟看起來「穩中向好」,因此該文章肯定「儲蓄」(即使是負利率)跟「借貸」(即使會讓房價居高不下)也不足為奇了。

台灣經濟其實很脆弱

由於個人立場客觀,無須替政府或銀行背書。

在我看來,台灣經濟連 3% 的通膨都無法抗衡,脆弱到一個不可思議,而國人還認為央行勞苦功高?這點現象實在令人玩味。

台灣經濟結構如何扭曲

台灣經濟結構相當怪異,透過負利率造成假性的經濟成長,也產生了壓不下去的房價,抽絲剝繭,可以看到背後牽扯出大量既得利益。

我們來看看,如果政府透過提高房貸利率來壓低房價,會發生什麼事?

  • 首先,政府的 GDP 會直接往下掉,執政者交報告會很難看。
  • 其次,銀行會失去穩定「房貸」這個收入來源:雖然房貸利率提高,但願意貸款的人數會下降;跟信貸比起來,房貸顯然是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 再來,已經買房的人多半會跟政府決裂:這些人將畢生積蓄投到房地產,是他們一生的財產,為的就是等著漲一波,不可能接受「多年後房價低於購買金額」這件事。這些人當中不只有老百姓,還有財團。
  • 最後,政府會失去老百姓和財團的支持、失去選票和金援。

也就是說,央行守住低房貸利率,讓民眾「買得起房」(負債40年)、政府 GDP 好看(不過是假的)又保住選票(無法促進民眾福祉)、銀行有錢賺(無法促進企業生產),一石四鳥之計,負利率又有什麼關係?

呼應台灣經濟呈現惡性循環的文章

關於台灣經濟形成負面循環的觀點,與同樣刊載於風傳媒的文章《黃一展觀點:金融、房地產,及錯誤的觀念讓年輕人一屋難求》不謀而合。

例如:

  • 為什麼,又憑什麼,房子被如此理所當然的當成了資產?
  • 1980以後,房貸占GDP的比例年年攀升,幾乎可以達到70%(而台灣在2020年房貸占GDP的比例也已超過50%)
  • 比起借錢給企業,可能有經營不善倒閉的風險,房貸就安全許多。
  • 人們借錢雖變得容易了,卻要背負更長與更重的還款壓力,進而不得不減少消費,商業活動受到影響,產品銷量下滑,廠商更不願意投入研發與增加產能,甚至減薪或裁員,人們變得更無力負擔貸款與其他日常消費,如此,便是當今高房價社會中,可以發現的惡性循環。
  • 地價房價的上漲,實際上並未對整體社會與經濟帶來真正的價值;經濟繁榮很可能只是個假象,都是靠房價「撐」出來的。

不同立場,對台灣經濟的解讀完全不同

同樣是講「年輕人缺乏金融知識」、同樣是刊載於「風傳媒」的文章、同樣在探討「台灣經濟」,立場不同,觀點完全相反。

如何提高判斷能力,讓我們有辦法辨別真假資訊,實在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不努力的人才做長期投資?多角度思考才不會越努力越窮》
延伸閱讀:《竹科工程師槓桿買房好羨慕?淺談槓桿買房7項地雷》

總結

房地產是政府的火車頭產業,理應要「看長不看短」,不過政府為了兼顧選票和台灣經濟(GDP),即使讓長年房價居高不下也無所謂。

當然,執政者也有他們的難處,我們也不能過度將期望和責任放在政府或銀行身上,盡可能投資自己、多深入思考、慢慢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