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讀書會精華:含摘要、實戰分享與回放影片

《致富心態》是我近期必推的書籍。在我們的免費社團「學以致用讀書會」中,2024 - 2025 年的閱讀書籍就是《致富心態》。

這是一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

《致富心態》是我近期必推的書籍。在我們的免費社團「學以致用讀書會」中,2024 – 2025 年的閱讀書籍就是《致富心態》。

本篇文章節錄線上讀書會小編的閃電筆記,並提供回放,供更多朋友參考。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會

  • 學習目標:透過《致富心態》這本書調整自己對財務的觀念與心態(態度)。
  • 如何加入讀書會:臉書帳號成立滿 2 年以上直接過審;未滿 2 年將會被系統擋下,請於部落格留言申請加入。
  • Zoom 直播連結:https://sedu.tw/eYFHV
  • Zoom 直播ID:915 401 8046
  • Zoom 直播密碼:1111
  • 直播時間:請加入讀書會社團於「精選」分頁追蹤最新資訊。

「一生悠閒的人生決策學」相關社群或資源

提及書籍

延伸閱讀:《免費借電子書學習,投資報酬率超過100倍!(上)》
延伸閱讀:《免費借電子書學習,投資報酬率超過100倍!(下)》
延伸閱讀:《大量閱讀讓我們提早退休》

第一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前言

  1. 心態(態度)>觀念;讀書會偏心態與觀念;課程偏工具與標的。
  2. 「改變最難的不是想到新東西,而是改變舊有框架。」 by 凱因斯
  3. 投資觀念:個人對投資的認知、理解、原則、知識,偏理性;投資態度(心態):個人對財務的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取捨,包括消費與儲蓄的態度,偏感性。
  4. 有錢人看到錢會視為「機會」;一般人看到錢會想「消費」。
  5. 讀一百本書,不如好好活用出一本書。
  6. 正確的書,在生活上、理財上,都可以相輔相成;讀對了書,就有可能拯救一生。
  7. 00940 只能買87張,許多人借款買00940,態度不對。
  8. 總報酬率=淨值+配息。不能只看配息率。
  9. 財務自由最重要的三個關鍵:本金(高儲蓄率) X 時間 X 總資產報酬率;本金重要性佔 50%、時間權重 40%、報酬率 10%。
  10. 高淨值人士(HNWI)很低調,不買豪宅,不買名車,在同一家銀行可投資資產有100萬美金(不含房地產)。
  11. 富有的定義:戶頭剩下有多少錢能花,不是花了多少錢。
  12. 財務自由:每天睜開眼睛,可以決定自己今天要做什麼事情。
  13. 可以考慮延後買房,全用利息買房。
  14.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是長期目標。
  15. 態度對了,錢自然就會進來。
  16. 國家的理財目標是保本+勞工的穩定報酬率,紹鋒老師的資產配置會有波動,無法達成此目標。
  17. 投資節奏(單筆+定期定額):6/12+1/12*6。
  18. 如果要賺到市場的錢,就不要預測市場,要待在市場;報酬率(機會)勢必與波動(風險)同存在,如一張紙的兩面。
  19. BTC暴漲與俄烏戰爭無關,完全不可考,如市場預測天然氣因戰爭上漲,反而暴跌。
  20. 新聞多報負面消息。投資人要對抗人性(趨吉避凶),然而多數人無法對抗市場情緒,源自於人性的求生本能。正確投資觀念:請活下來,留在市場。
  21. 不要讓一個決定或部位,重大到可以毀滅你的財務。
  22. 幸福感=現在-期望值。
  23. 可透過股債平衡ETF AOA 持有台積電(台股佔比1.48%)。
  24. 台灣加權指數破2萬點,多為台積電的貢獻。可參考 #當沖勒戒所、#靠北投顧。
  25. 衡量社會是否文明的標準,不是看有錢人過得多愜意,而是看困苦的人是否保有尊嚴和生存的權力;不是看文明的把有錢人推得多高,是看文明是否能接住最弱的人。
  26. 「債券比股票風險更低」為投資錯誤觀念,且為常見迷思之一。
  27. 單一目標到期債會有 all in 的問題,風險較高,且應為債券中風險最大的。

第二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前言

  1. 好好讀一本書就夠了,然後落實,不一定要讀100本書。ex. 富爸爸的書建議不買房、車,就落實不買房、車。
  2. 新青安貸款不要用,5年後可能會有一批法拍、違約的案例。
  3. 新房頭款+裝潢約 500 萬,如果放在 8% 的金融資產?審慎思考前要放哪裡效率較高。
  4. 老師身價1億的關鍵選擇:25歲沒有買房;不用太羨慕,你也可以做個好選擇。
  5. 為了老婆的幸福快樂,搬出來租房。
  6. 不要有近鄉偏誤。
  7. 買房是 all in 在地震帶上。
  8. 避免錨定偏誤:要比較房地產,就要台北比台北,不能台北比花蓮或台灣比日本;不要用台北的房價看全世界的房價。
  9. 善於理財跟聰明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只跟行為處事有關係。聰明絕頂依然搞砸的案例:FTX 創辦人與 LTCM 公司。
  10. 正確的行為案例:延後滿足,別急著吃棉花糖,延後買房等。簡單事重複做。
  11. 房價長期在3%,僅是抗通膨工具。如果想要有1億,就不要買房,看你的選擇。
  12. 老師推測阿共打來的最高可能時機點:台積電分散風險完。
  13. 警衛瑞德的案例,收入不高,沒有繼承遺產,省吃儉用,存下來放美國績優股,一生累積淨資產 800 萬美金,膝下無子,大部分財產捐出。比照台灣菜販陳樹菊阿姨。
  14. 一個沒有任何學歷、專業知識、人脈資源等,靠軟實力(心態、行為、言行舉止),在理財可以完勝另一個學歷、專業知識、人脈資源都豐沛的人,這種軟實力叫「致富心態」。
  15. 緊急生活預備金建議放在身邊,除非被動收入大於支出,不建議放在加密平台,避免平台風險或自己亂調動。
  16. 行為應與觀念、心態一致。
  17. 建議的運動需三者平衡:伸展、有氧、重訓。推薦靠牆深蹲、太空椅,要用正確姿勢,避免傷到膝蓋。
  18. 金錢是個性的放大鏡,王八蛋會變成王十蛋;真正的有錢人,去酒窖也不會醉,因為自律性很高。
  19. 黃帝內經建議:在起床前第一件事喝溫開水(保溫瓶),並在腳還沒踏到地板時喝。
  20. 賭場(打打麻將)、自助旅行,也能看清一個人的個性。
  21. 正確行為:知道資產配置並好好配置;知道8%-12%的威力並緊緊抱住。
  22. 值得思考:為什麼不能投資 25 年,卻可以背房貸 25 年?換工作對繳房貸影響更大,還 all in 在地震帶+地緣政治風險區。
  23. 很多致富行為是反直覺。
  24. 買錯 00940 賣掉就好,不用再留戀;曾經對了,就追回來,錯的就放棄。
  25. 理財型房貸:房貸綁理財實際是違法的,理專就是理專,他是業務,要去找其他銀行/理專。

第三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一章: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1. 家庭貧富差距 66.9 倍,睽違 30 年的統計,台灣最有錢的家庭平均有 5,133 萬淨資產,房地產只佔 3 成;次有錢的人平均有 1581 萬淨資產,房地產佔 4 成。越有錢的人,房地產在總資產佔比越低。
  2. 有錢人的支出(旅遊、買包)佔總資產比例多少?要試著用總資產的支出佔比去想(非商品折扣比例),不是想錢的大小。
  3. 國情不同,貧富差距不同,法國財團多,英國富有家族多,南韓很多精密工業…等。
  4. 老師對錢有一定距離感,會記帳,但很在意錢的效率。偏向看錢的「有」(有感覺 but 有距離感),並非完全無感。旁觀者清,看事情的角度會比較清楚。
  5. 能保持耐心的關係,或許是對錢保持距離感。
  6. 想變有錢,就考慮延後買房,將房地產佔總資產 3 成以下。
  7. 不同的理財經歷來自:世代不同、原生家庭(父母的收入與理財觀)不同、國家經濟體不同、運氣不同、職場經驗不同……
  8. 每個人其實都是不一樣的,不是同樣努力就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因材施教:反覆用不一樣的方式講不買房、不買車的重要性。
  9. 善用幸福財務計算器省買車錢。善用共享經濟,不需要買車,要善用台灣的便利性,放棄車子的「擁有權」,只要透過「使用權」達到目的就好。例如 i rent。
  10. 效率:時間成本、金錢成本。
  11. 財富管理:賺錢、花錢、存錢、投資、稅負、傳承。多數人受的教育只有拿去「賺錢」。
  12. 有些人認為某些資產(如加密貨幣、跟單)的波動過大,我們應該採用槓鈴策略來做好比例配置。
  13. 富邦分紅保單IRR只有2%多。
  14. 投資型保單費用:前收、後收(解約、行政)、保費….等摩擦成本,保證賺得少。
  15. 老師的高壽險為團保,每年扣 9000,500 萬保障,但跟總資產比起來已經微乎其微了。
  16. 戰爭前必有跡象,如衛星拍攝後勤部隊往前移師等;澎金馬若被拿走,就可以考慮離開台灣了。
  17. 00940 的問題不只標的,還有後面的投資心態。
  18. 債券是否能打敗通膨(USCPI、TWCPI)?目前高通膨,應投資股市。若無法打敗通膨,則債券的比例應盡可能降低。
  19. 幸福=現實-期待。
  20. 多數人手上的台幣資產通常會比美元多,因此可以放心把金融資產全部換成美元。(若目的是為了透過50/50比例的台幣美金規避匯率風險)。
  21. 阿共打來時為何還會在台灣?如果因故還在台灣,且台灣金融體系與 Swift 系統若癱瘓,衛星網路應該還是能運作,各大商家可能會開始收 USDT。
  22. 只要開打,國際公約組織就會將台灣人視為難民,如日本、馬來西亞等都相當友好,可以放心在這些國家待著。如烏克蘭人民在歐洲生活也是很穩定。
  23. 你的理財經歷只佔全世界 0.000000000001%。

第四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一章: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1. 投資跟運動很像,都需要紀律;也要健康才有機會花到投資的錢
  2. 同學回饋:不交易,時間就變多了(可以運動之類)
  3. 交易:不一定能賺到錢,健康變差、沒時間、家庭朋友關係變差;不交易:時間變很多,親友關係變好。
  4. 好的方法應該能帶來人生九宮格的正向循環。
  5. 如果有按照課程上的配置,資產應該創歷史新高。因為各指數創新高;即使過去套牢,創新高也會解套。
  6. 不喜歡債券,用 VT 取代 AOA 也行。
  7. 透過本業拉高收入,透過高儲蓄率拉高存的錢,再用來做投資。
  8. 每天看,很在意(不建議);不看市場(較鼓勵);每天看市場,不會在意(最高境界)。既然看了,要當練心。
  9. 股市是偶爾下跌,經常上漲,報酬等於上漲+下跌,無法預測風險。就像地震一樣,無法避免跟預測,不可能要求風和日麗又想預測地震。
  10. 除非在各個地方買房子,否則無法分散風險;金融資產才能分散風險。
  11. 富邦分紅保單很爛,只有 2% 多,還要存30年,賣了百多億;幣安穩定幣現階段活存3%-6%。
  12. 花錢認識一個人,還好;花時間(10年)認識一個人,非常痛苦。
  13. FTX 索賠網站
  14.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出生時代也不同,有人經歷過大蕭條,有人在大蕭條時代還能僱用許多傭人;每個人共情能力不同;即使有同樣的經歷,也不一定能產生同樣的體驗。
  15. 用共情、移情或投射,可以嘗試體驗沒經歷過的經歷。
  16. 人習慣線性思考,這個月跌30%,就會覺得下個月再跌30%…。今天是晴天,就覺得明天也是晴天。
  17. 台灣的地理地形需要適當的颱風,都沒有颱風不是好事。
  18. 股市的 V 轉:緩跌緩漲,急跌急漲。
  19. 財務自由公式:被動收入-支出,目標總資產為 2000 萬,再回頭檢視工具。此為「理論」。
  20. 基金不能買,因為主動經理人有能力、機運、經驗的限制,易有倖存者偏差,因此多數經理人、多數時候無法打敗大盤。頂級的經理人:木頭姐、債券天王等,但他們都殞落了。
  21. 比爾葛洛斯活躍年代
  22. 債券賺不了錢,它跟房地產一樣只能抗通膨。
  23. 理財型房貸是用來逃難用,不是適合用來投資,因利率太高。
  24. 逃難後還要繳貸款給銀行嗎?過往國民黨撤退來台時,很多人跟上海商銀借貸,銀行復業後,借貸者就要繳給台北的上海商業銀行。
  25. 確認銀行的話術:多問幾家銀行就能揭露了。
  26. 好債:只在低於 3% 借款利率時借貸+借貸金額只佔總資產的 30%+還款金額為收入的 30%。

第五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一章: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1. 調查:上周資產是否有創新高?QQQ (創新高)比例較高, 創新高機率大;NVDA 個股飆高。
  2. 資產定義:總資產;資產類別:不動產、動產、有價證券。
  3. 流動性:賣掉就立刻拿掉錢的能力,資產流動性越高越好;不動產流動性很差。
  4. 近 5-10 年,根據老師查詢實價登錄,中南部房價不太動。
  5. 非買房地產不可的話,請買中古屋,不要買預售屋,非常不划算。
  6. 台灣通常是透過降價來創造營收;NVDA 等美商則相反。
  7. NVDA 為何買了都不賣?老師 2000 年科技股泡沫期間體認到龍頭股要抱著,加上年輕時賣電腦,對 CPU 與繪圖晶片公司比較熟悉,才入手 NVDA 後就抱到現在;Intel 則是自己的同溫層太厚,股價不亮眼。
  8. 人類科技史上有幾次大躍進:網路;蘋果等行動裝置;社群媒體;AI(Now)…。
  9. 賺 5%-10% 就跑,NVDA 很難賺翻倍。
  10. 什麼都創新高,就債券在創新低,TLT、IEF等;債券的安全體現在「違約率」,而不是「波動」或「價格」。
  11. 為何人們對債券著迷?回到《致富心態》:每個人的理財經歷不同。理財相關的啟蒙階段為 13 歲到 28 歲,取決於當時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氛圍。若股市成長高,則理財觀念較積極;若定存、債券表現好,股市不變,則理財觀念偏保守。
  12. 遇到貸款相關問題:利率低可以借貸投資嗎?借貸謹記「三個 3」 原則
  13. 小英執政 8 年股市上漲多少?162%、1.62倍,這種漲幅容易影響該期間年輕人的投資觀念:對股市較積極。
  14. 老師的理財經驗經歷好幾次經濟循環,從 1998 年進場;網路泡沫經歷告訴老師絕不能 All in QQQ。
  15. TQQQ(做多3倍QQQ)不能買的原因,在於槓桿下跌,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回到原價,下跌20%、回到原價要漲25%;跌50%,漲100%。
  16. 參考指數的原因在於,多數投資人無法打敗指數,因此打不贏就加入(買大盤指數ETF),如台股為0050、美股為VOO(或參考巴菲特的 BKR.B)。
  17. 如果沒有跟大盤比較自己是否賺錢,就是瞎忙或窮開心。ex. 透過分析一年賺12%,遠不如跟著指數半年賺15%;終極目標是打敗指數,打不贏就加入。
  18. 不要找一檔基金去打敗指數,因為再卓越的基金,基金經理人會老、會衰退、會出狀況等,基金績效無法連續是常態。
  19. 我們過去 15 年活在一個低通膨的時代,透過這 15 年來決定一生的投資決策,是否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沒生活過在負通膨(通縮)或高通膨的時代,但歷史發生過。
  20. 很多房屋倒塌跟一樓有關,關鍵字:軟腳蝦。
  21. 市場跟地震一樣無法預測,既然都無法預測,當然要選報酬高、流動性好、可分散的資產;多元資產相當於房子的梁柱,越多元越穩。
  22. 如果學會加密貨幣,戰爭時期就比別人知道該怎麼變現。
  23. 預期報酬率 8%-12% 的原因在於要打敗通膨,包含高通膨。
  24. 在人生中,如果一定要買房、買車,房貸+車貸一定要押在薪資5成以內,房貸3成、車貸2成,不要挑戰極限,若失業會很麻煩。
  25. 要小心自己的理財盲點,陷入誤區,例如在一個歌舞昇平的時代投資,但沒有在人間煉獄的時代投資的經驗。因此要學會分散多元資產,不同國家、不同平台、不同資產。
  26. 不要試圖預測市場。
  27. 多數人把大多數資產拿去買房、放在台灣。
  28. 每個人的出生環境、職場背景、教育程度等不同,有些人(如美國)認為血汗工廠很糟,有些人認為血汗工廠很好(因為以前賺的是皮肉錢)。美國希望產業鏈中的血汗工廠消失,也會留意整個環境保護或帶動新興市場就業品質。
  29. 理專光是要達成公司的 KPI 就很辛苦了,沒有時間學習;錢放太多在銀行,很容易被理專 call 客。
  30. 台幣活存可當數位銀行的遊牧民族(2%-3%)。
  31. Firstrade 的錢都在信託保管中,它是美國券商或其他國家都沒有差別,因此重點在信託保管。
  32. 美國不會有人去打它,只有日本,然後被丟兩顆蛋。
  33. T+1 的新聞對我們的投資沒有差別,它只是提昇金融效率而已。
  34. 實價登錄工具:591 實價登錄;也可參考樂屋網、實價好好查。

第六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一章: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1. 各指數近 2 周創歷史新高,我們只要跟緊大盤就好了。
  2. 市場長期上漲,偶爾下跌;上漲要開心,下跌要有耐心。跟談戀愛一樣(?)。
  3. 通常賺很高的股票,不敢放太高部位;當有人宣稱自己賺100%,要詢問對方該部位佔總資產多少比例(資金利用率)?以股市長期的成長來看,正常是落在 8%-12% 的成長。
  4. 遇到確認報酬率時,要確認對方的投資是「可投資資產」還是「總資產」。報酬率比較高不等於賺的錢比較多。
  5. 如果 AOA 不是有兩萬檔的標的,也不敢放總資產 70% 在裡面,會比台股來得安全許多。
  6. 對公開知識完全不介意,反正不會有同學 100% 照做。
  7. 我們的投資/決策,來自我們的經驗。例如起床要做什麼、要怎麼通勤等等。
  8. 可以「同理」對方(因自身經驗做出某種決策),但不一定要「同意」,去理解對方的經歷跟脈絡即可,正確與否是另一回事。
  9. 一件事情有絕對的黑與白,世界上很多事通常都灰灰的。不過,有時我們的結論是被誤導的,例如算數、資訊不正確。
  10. 樂透:買夢買開心可以,但不要把重要財務決策放在上面。數據顯示,湊不出緊急預備金的人跟平常花大錢買樂透的人是同一批人。可以「同理」這類人為合作這樣的決策,無法「同意」。
  11. 鮮少有人透過試算表做出財務決策,而是透過行銷講座或朋友亂聊,組成一個說服自己的瘋狂故事。
  12. 人類遇到風險的本能:戰(逢低加碼)或逃(停損賣出),但等待(Buy and Hold)需要理智。
  13. 在我們有經驗以來,我們並沒有理財或退休規劃的經驗,因為上一代或上上一代的人沒有做過這種學習,都是工作到人生最後一天,沒有退休概念。退休規劃、投資理財,是在近兩個世代才開始學習的。
  14. 市場報酬=淨值+配息;上漲+下跌=長期平均 8% -12%。
  15. 香港的麥當勞有銀髮族收盤子,日本的老年勞動參與率也越來越高。
  16. 老了怕無聊出來工作,跟為了錢出來工作,是兩回事。我們要的是有尊嚴的退休。
  17. 來自國內政府的勞退只能提領,不能自選標的。
  18. 財務自由的關鍵:本金(儲蓄率)+時間+報酬率;財務大目標是退休金與子女教育金。
  19. 為什麼人們不懂資產配置?不買ETF?都是從過往經歷而來,以前的世界充斥基金、房地產、儲蓄險、All in等等。可以同理這些瘋狂或錯誤的決策,不需同意。
  20. 如果不持續學習,就無法適應新的世界,例如加密貨幣、AI、純網銀等,例如 Line Bank 可以只要 150 元就能匯到美國、收款只要 50 元。
  21. 享受 Nvidia 的上漲也要享受 AI 的美好。
  22. 有些人覺得歐印一檔 ETF、買加密貨幣很瘋狂,但從教科書跟實務經驗來看,資產配置才是合情合理的。
  23. GPT對工作協作很有幫助,有些YT影片有教。
  24. 不要預測市場,巴菲特都做不到,為什麼認為自己做得到?市場像地震一樣無法猜測規模與幅度。
  25. 不要花時間在我們自己能成就的事情上,不要花時間預測市場。

第七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二章:運氣與風險

  1. 賺錢跟賠錢時都認真學習,收穫最大;在市場全勤,不輕易離開市場,收獲也最大。
  2. 遇到 covid 可能是好事,讓投資人知道 V 轉,下跌會很慘。
  3. V 轉:緩跌緩漲、急跌急漲。
  4. 市場會給耐心的人好的回報。過去 5 年每年平均大約 12% 成長。
  5. 黃仁勳為何賣股票?只需專注在標的成長與趨勢就好,黃仁勳想變現也很正常。
  6. 分散到各平台,股、債、穩定幣、風險幣等,大約平均成長 8%-12%。例如特斯拉、網飛忽然漲起,補上 NVDA 的回檔。
  7. 風險幣從 3/13 就開始大幅修正,在 6 月也有大修正,大約 2-3 成。風險幣佔比資產 5% 即可。
  8. 比特幣修正,有可能是熱錢流到 AI 炒作。再之前是 NFT。
  9. 新青安的泡沫化時間點可能在 2027 年交屋,以及新青安貸款後的 5 年後本利攤期間。
  10. 很多人對退休很陌生,是因為退休概念近期(30-50年)才普及開來。
  11. 不要因為一段時間的理財經歷影響一生的財務決策,也不要預測市場。
  12. 運氣、風險、加上技巧。如果過得不好,就用最低的風險,每天就+1努力持續前進,等幸運降臨。
  13. 在心態上要努力持續推進。以球員來說,風險就是受傷。林書豪坐冷板凳很久了,還是每天練球。
  14. 壞示範:反正已經很慘了,乾脆博一把。例如貸款或高槓桿。幸運不是賭博、賭翻身。
  15. 持續前進,包括學習、運動。如果考試沒考好也沒關係,就持續學習、背單字,每天低風險持續前進。不要貸款(高風險)去補習。
  16. 老師自認為不是很幸運的人,算是持續穩健成長的類型。
  17. 周刊會選擇很幸運或很厲害的人來報導,讓人心動。人比人氣死人。不要聚焦於極端的個案,而要了解通用的模式或原則。
  18. 運氣跟風險是一體兩面。困難的點在確認對方是運氣還是技巧,當你將某人的成功 100% 歸功於實力時,你要很小心。
  19. 在評論人或自己時,要考慮運氣與風險。不是每個成功的人都來自實力,不是每個失敗的人都源自於懶惰。
  20. 各領域一定會有極端案例,一般人知道自己很難單靠努力達到極端案例的水平,例如靠練習取得奧運金牌等。
  21. 然而,我們在投資時經常關注特殊個案,在理財我們很難把極端案例跟一般水平分開。
  22. 研究如何避免失敗,例如不要被詐騙,就是一種成功。
  23. 不要因噎廢食。失敗案例是一顆石頭,如果被石頭絆倒,那就是絆腳石,如果把失敗案例當作學習經驗,那就是墊腳石。
  24. 尋找各領域通用的模式,會比較好,更容易通向一般的成功。例如標準普爾 500 就是通用模式,因為它是大盤指數。
  25. 巴菲特很難複製,因為他的成功中含有運氣成分,且投資時間非常長。持有個股高達20 – 30年;從年輕時就出來投資,經歷超過 70 年。
  26. 老師在學巴菲特持有個股時間的長度,例如美股七雄抱 10 年。
  27. 大盤報酬率=股神賺+冥王賠+法人賺賠+自然人賺賠。跟緊大盤就是一個通用的投資法則。
  28. 市場上大多數的課都很極端,教課的老師很厲害,但學生無法套用;老師想學習跟推廣大家都能通用的方法。不要花時間尋找跟羨慕極端案例。
  29. 例如直播帶貨很吃個人特色,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平凡人要成功,就找平凡又通用法則。
  30. 成功是失敗的導師,成功者要了解自己的成功部分來自運氣,而非無堅不摧;失敗也可能是差勁的導師,它會讓人誤以為自己的決定是爛決定,而忽略風險的存在。應該原諒自己,留點空間理解全貌。
  31. 順風順水時,我們要意識到風險的存在,隨時保留回檔的可能性,順風順水很可能是運氣使然,不可重壓、開槓桿,例如加重部位、新青安一直貸等。
  32. 盡可能不要借錢投資(冒風險),因為修正回檔時很可能撐不過兩年。
  33. 比爾蓋茲的成功多來自於就讀湖濱中學的運氣,機率為百萬分之一。
  34. 不是100%的努力,都能得到100%的結果。不是100%的結果,都源自100%的努力。努力是一種態度,成功之前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35. 槓桿就是借錢投資,例如車子、房子、信用等,借貸會遇到本利攤還的問題,會希望用投資報酬率補本利攤,就難以做長期投資。
  36. Firstrade出金不用回到入金銀行,在官網填出金單即可。

第八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三章:永不知足

  1. 老師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自己相處。學生時代讀書少,出社會後比較愛讀書。
  2. 應該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物上,例如走馬看花,而不是汲汲營營在投資(買賣)或勞碌工作。
  3. 7/16 AOA/VT/VOO 創新高後修正,應為 NVDA 與台積電回檔所致。跑累了要休息,休息可以走更久。
  4. 要看資產的相關性是否高,相關性太高就齊漲齊跌。不買台積電個股的原因是它跟輝達相關性太高,即便台積電是很好的公司。
  5. 加密貨幣 6/6 修正達20%-30%,可能被 AI 吸走。資產配置的好處是兩個都有,資產部位有些下跌、有些上漲,總資產持續創新高。
  6. 當資產各部位負相關性高,波動度就會比較小;高波動度容易導致壓力,可能讓我們精神不濟、上班沒力氣、脾氣差、沒時間運動等連鎖反應。
  7. 負相關性是否會因一賺一跌導致沒賺?不會。資產配置是賺多賠少,例如賺 10%、賠 2%。長期來看兩個都賺。
  8. 我們關心的是總資產的報酬率有沒有很穩定,我們不用太關心個別資產。
  9. 建築物倒塌的關鍵在一樓,一樓如果柱子跟牆面很少很細,或挑高設計等,倒塌機率就很高。柱子跟牆面越多,建築物就越穩。
  10. 老師本周在洛克威爾演講,比喻資產配置相當於用各個部位當作牆面與柱子,越多低相關的資產越安全,如股票、債券、黃金、債權、ETF、加密貨幣等。柱子的重點在低相關、不相關或負相關。
  11. 個股像磚頭,ETF 像柱子。0050 就像 50 個磚頭;標準普爾 500 就像 500 個磚頭,低相關的標的越多,晃動幅度越小。
  12. 黃金表現不錯,可考慮在資產組合中加入1%-3%。用 PAXG 取代實體黃金。
  13. 九宮格相當於九根柱子,每根柱子要用很多磚頭去撐,避免只用一根磚頭(個股或風險幣)。
  14. 台幣股匯雙殺,台幣探 8 年新低。現在買台幣是相對貴的點?台幣長期大概就在28-35塊之間,約10%震盪。匯率對我們資產的影響就是 0%。重點不在進場點,重點在那個標的長期能不能成長8%-12%。
  15. 三張銷售百億的保單中,富邦分紅保單存 30 年實際上只有 2.33%的報酬率。分紅保單無醫療保險。
  16. 熱錢會往利率高的地方跑。如美元利率高於台幣,就往美元跑。
  17. 除了投資外,美國資產與台灣資產各半,也能規避匯率風險。
  18. 不在短期預測市場,但長期美台股市都是上漲沒錯。
  19. 媒體喜歡造神特定人士個案,我們要尋找廣泛適用的模式。個案講真的講假的也不知道;即便是真的也跟運氣有正相關,無法複製。
  20. 必須非常專注在自己身上,目的是財務自由,用被動收入支付生活支出。絕對不要在社群跟別人比較,永遠比不完。
  21. 老師知道 2008 年巴菲特救高盛,背後有古普塔內線交易穿幫事件,也親自經歷過馬多夫的基金受傷事件,因此對基金很感冒。基金透明度太低。
  22. 致富心態兩個負面教案:古普塔馬多夫
  23. 透明度高、流動性高的資產,如 ETF、加密貨幣,會比透明度不高的資產(如基金)安全非常多。
  24. 為何已經賺很多錢的人會做出危險的決策,如內線交易、高風險交易等?因為他們缺乏滿足感,導致違法或破產。如 LTCM 無敵天王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事件,差點釀成金融風暴。
  25.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或不需要的事情,賭上身家性命。幸福是扣除期望的成果。
  26. 當你越覺得不可能失敗,就讓自己進入一個退無可退的死路。所以絕對不要 All in。老師看過太多失敗案例。
  27. 結論:如果擁有一筆獎金或財富,足以支付任何想要與需要的事情,務必記得四件事:a) 停止追逐,如追逐物質、權力或財富;b) 社會比較是核心問題,不要去跟別人比較,比不完的。想贏別人,一開始就別參戰。例如比較社群、比較出國旅遊體驗等等;c) 要有滿足感。滿足感的反面是「貪得無厭」,投資的滿足感就是市場平均報酬率每年 8%-12%,無論哪種課程,都強調 8%-12%。過高期待就會貪得無厭;d) 不要拿無價之寶換有價之寶。例如拿健康換更多的錢。你的身體是最重要的,不值得也不應該為了換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車。
  28. 自由,就是每天睜開眼睛,自己能決定今天要做什麼事。而不是被貸款奴役。
  29. 1998 年俄羅斯金融危機,來自俄羅斯不環國家公債。很難想像用台灣民主國家看待新興國家或專制國家,你沒有想過這麼大的國家會說話不算話。
  30. 美國舉債源自於持續賺錢,很少有國家比美國的財務還健康。
  31. 如何被騙保持健康心態? a) 信念:被騙是賺得回來的;b) 心理準備:投資部位要當作全損,因此每個部位要分配幾%幾%,如果全損就當作其他部位能賺回來。
  32. 降息等波動,對我們的資產不太會有影響。
  33. 去年倒掉三間銀行,對 AOA 來說,28000 個標的中只損失幾根毛。重點不在投資 ETF,而是 ETF 背後的標的是什麼?
  34. ETF 每天公布持股,基金公布持股的時間會延遲半年以上。
  35. 把爛的標的放手,擁抱美好事物。

第九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四章:令人混淆的複利

  1. 終於下跌了,長期市場都是上漲的,「好不容易」回檔。
  2. 以 AOA 跌幅來看,似乎不算下跌。一般「修正」的跌幅為 10%,收盤跌幅 20% 為「牛轉熊」。
  3. 波動指數=危機指數。
  4. 推薦加入當沖勒戒所,用裡頭的故事警惕自己。
  5. 台股是「穩定又堅固」的市場不曉得是哪來的想法?個股跌 25% 很正常,台積電漲這麼多讓他跌一下。
  6. 小錢進入市場就下跌,體會市場波動,可感受下跌的感覺,體會心痛的感覺;如果進場就賺錢,結果越押越大,甚至貸款…..遇到大跌會很危險,心理素質可能沒訓練好。
  7. 順風順水學不到經驗,在市場繳學費不只賠錢,還能學到經驗(感受波動),才是收穫。
  8. 上漲時沒找原因,下跌時也不需要找原因。可以找原因,但無法預測。
  9. 美超微不能買的3個原因:毛利跟淨利都很低,又是代工產業。像鴻海。10%以下的淨利,成本跟費用控管不良,很容易由盈轉虧。
  10. NVDA 的毛利與淨利都很高,且非代工產業。
  11. 為什麼會跌?漲久了就會跌(跑久了要休息)。要有跌的心理預備,跌的時間無法預測、幅度也無法預測。
  12. 上漲跟下跌像春夏秋冬,本來就會循環交替,只是時機無法預期。
  13. 減少損失的方式,就是靠一樓的多根柱子與堅固牆面,買很多不一樣的資產,如股、債、黃金、債權、ETF、Reits、個股、穩定幣、風險幣等。上漲的資產比下跌的資產多長期就是賺,且在回檔時減少損失。
  14. 心態不同,策略不同。市場修正時無法避免,因為市場就是有波動,但我們能減損。
  15. 巴菲特也無法預測市場漲跌,但他認為市場指數未來3-5年會上漲,或10-20年後漲的比3-5年還多。「擇時交易」是一個我們可以放棄的技能。
  16. 同一套資產配置可以管幾萬塊的錢,也能管上億的錢,邏輯一樣,工具一樣。希望在錢小的時候可以學習,練心態,習慣波動。
  17. 投資是預備未來,預備長期平均每年 8%-12%,為風險做好預備。
  18. 不要聚焦於報章雜誌的極端個案,個案很吃運氣。有些案例是站在風口上的豬。
  19. 知足並非保守,知足是貪得無厭的對立面,貪得無厭容易毀滅一切。
  20. 巴菲特的 845 億美元資產中,有 815 億是65歲以後得到的,來自複利。人腦天生不擅長理解複利。我們的腦袋是線性思考(加法),複利為曲線(乘法、指數),天生難以理解。
  21. 根據研究,涼爽的夏季可能才是冰河時期的主因,而非嚴酷的寒冬,因為夏季來不及融化殘雪,日積月累成大冰原。其用來解釋複利。
  22. 每天小小的力量,無須費九牛二虎之力,也能成就大大的效果,這就是複利/原子習慣。
  23. 巴菲特的績效難以複製,是因為他投資的時間夠長,且過往波克夏的年均報酬率為 20%。老師的資產也是複利堆積出來的。
  24. 你現在的錢少,也無法理解複利,也沒關係,你只需要知道複利是你最大的力量就對了。
  25. 如果太慢開始投資,或是太早結束投資,其資產會縮水很多。
  26. 巴菲特成功的秘訣是活得夠久(時間),投資只是技能。
  27. 中華資金交易所遲早爆掉;富足家不能碰。

第十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四章:令人混淆的複利

1. 史上台股10大跌幅,8/11 大跌後,8/25 市場創新高,若買 AOA 應是總資產創新高(+7%左右),只要長期抱著就好。

2. 多數人投資都在預測市場,但市場不能預測,很多人是漲跌之後在找原因,但我們只需要長期投資、緊緊抱住就好,不用預測市場。

3. 歷史數據來看股票、債券長期往上,不用猜測,按比例配置。短期交易一直搬錢,產生大量手續費和稅,為國家貢獻良多。

4. 怎麼賺取複利?長期持有才有複利。

5. 避免情緒化決策。多數人都夢想在大跌前賣出、大漲前買進。有神人老師預測市場,賣在22000;老師沒有動,台股還是回到22000。(詳細數據漲跌請看回放影片)

6. 努力預測市場,無論有沒有中,交易成本(手續費+稅)一定比長期持有高。嚇傻也沒關係留在市場就好,報酬率一定比較好。預測市場是沒有意義的忙碌。

7. 根據老師經驗,只要看到盤中最大跌點、史上最大跌點,很快就會迎來最大漲點。但時機、跌幅無法預測,且恐懼與貪婪會讓人做出非理性決策。

8. 成功迴避跌幅的人,會因為慶幸砍得早,而錯過未來的大漲,同時因為心裡帳戶,再也追不回來(覺得比當時的價格高太多了)。

9. 不要全部壓在台股,AOA(全世界股8債2)或VT(全世界股票)是更好的選擇。

10. 20 年長期投資,如果只有 10 天不在市場,而它是最好的 10 天,會發生什麼事?平均年報酬率從 9.8% 掉到 5.6%;若錯過最好的 20 天,掉到 2.9%;錯過最好的 30天,報酬率只剩 0.8%。

11. 想取得複利,就一定要一直待在市場裡面。(最好一天都不要錯過)。多數預測市場的人,都不知道會跌多久、逢低加碼、害怕進場、不知何時出場,經常錯過最大漲幅,一直錯過一直爽。

12. 要相信自己命中帶賽,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以為自己可以預測市場。最怕跌的時候自己都在、漲的時候都不在。

13. VT 跌幅10%,單一國家跌幅約20%,跌那麼深,敢不敢加碼?沒加碼就錯過最大漲幅。

14. 滿手現金想找進場點,就是想預測市場,就是把自己當神。要知道自己只是凡人,好好做人。

15. 巴菲特每年的股東大會上都會有人詢問巴菲特對於市場走勢的看法,他一貫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巴菲特不僅自己不會對於金融市場的走勢做出預測,他也經常告訴投資人不要去聽信這類的預測。

巴菲特說:
「沒有任何人能夠對於市場的短期走勢做出準確的預測。」
「對股市做預測的人唯一的貢獻就是讓算命的人看起來更了不起。」
「短期的金融市場預測就像是毒藥一般,應該被鎖起來並妥善保管,這樣才能夠避免小孩或是行為不成熟的成年人去接觸到。」
「想要從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

巴菲特的投資成功從來都不是靠預測短期的金融走勢來獲得的,他甚至完全不關心市場短期的波動,但一般的投資人每天都處在各種短期金融預測的資訊中,久而久之很難不受到影響。

16. 有錢就進場 AOA,這樣就好。不要猜進場點,抱著就好。抱著就會持續創新高。

17. 理財第一步是好好存錢。報酬率再好,本金不夠,力量也不夠。三個關鍵是本金(儲蓄)*時間(複利)*報酬率,本金最重要。

18. 理財最難的是重複做 30 年,每天省錢 30 年、留在市場 30 年。

19. 為什麼繳房貸可以繳 20-30 年,為什麼投資不行?用繳房貸的心態,拿來存錢。

20. 如果你明白難以理解的複利力量,你就知道為何 300 元可以變 1200 萬。

21. 50歲理財,也來得及,巴菲特多數財富是50歲之後才賺到的。50歲之前連1億都不到。不管幾歲,都來得及把資產放到正確的地方。巴菲特的技能是投資,秘訣是時間。前提是存下本金。

22. 72法則,投報率8%,資產9年可一翻。

23. 為何西蒙斯的報酬率是巴菲特的2-3倍,但遠資產不如巴菲特?因為西蒙斯發揮複利的時間(留在市場的時間)比巴菲特少一半。

24. 想賺錢的秘訣就是活久一點,活得健康,要少吃多運動。

25. 複利是反直覺的指數型思考(曲線思考),人類難以理解,人類習慣線性思考。人腦無法直接計算1*1.08*1.08*1.08*1.08…..而且很少停下來思考複利的潛力。

26. 用每天存小錢的本金*複利時間*8-12%的報酬,就能改變我們一生的財務,這也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時間。

27. 投資最重要的秘訣:閉上嘴巴(還有眼睛),等就對了。等20-30年,錢就會慢慢長大。努力催眠自己:不管短期怎樣,長期就是會上漲。

28. 多數人投資直覺追求最高報酬率,結果績效常常不如預期;反直覺就是存錢、複利、等。

29. 短期交易者看不起一年8%-12%,他們有高明的投資方式,高明的投資方式不必然與最高的報酬率無關。高明的投資方式,成功的案例無法重複,而且一次失敗就巴比Q了。例如 all in 或高槓桿。

30. 追求高明投資方式的人,在成功後往往會自信爆棚。我們追求的是長治久安,穩穩複利。

31. 全球股債 ETF 現在的高點,就是未來的低點。只要待的時間夠久,不管何時進場都可以。

32. 你根本無法猜能賺到高報酬的尾部股票(關鍵股票)是哪幾檔,你唯一的方式用撒網的方式。即使是QQQ,大多報酬還是這些尾部股票造成的。

33. 要怎麼讓對方聽得懂?想幫助更多的人要學習調頻,試著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或方式。只用同一種溝通技能,會比較困難,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十一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五章:致富與守財

1. 工具很簡單,例如 AOA(全球股債平衡ETF),心態與觀念是底層,工具與方法(策略)是表層。

2. 9/8 又下跌,可能來自於非農就業指數下跌,但總經與個股分析無助於提升總報酬率,我們不用往這個方向走,經濟無法預測。否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最有錢的人。

3. 長期投資者的努力,應該是努力放在好的指數型 ETF,耐心持有,抗拒誘惑,努力守財;而不是努力尋找其他標的或策略,也不用努力預測市場。

4. 記者寫的經濟分析,當小說看就好。可以看,但不需要入迷。

5. 短期下跌是長期上漲的燃料。下跌是上漲的必要之惡,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晴天就有雨天。

6. 守財三要:牢不可破(有足夠空間創造複利);預留犯錯空間(按照計畫並適時修改);樂觀又偏執(樂觀看待未來,同時緊盯阻礙你前進的事物)。

7. 股市長期會上漲,短期會下跌,樂觀看待長期走勢,同時接納短期下跌,因為這個下跌是必經之路,就像地雷一樣,它不好,但也不影響長期會有好的結果。

8. 跌多久,何時跌,跌多少,不用在意。我們要樂觀看待長期表現。

9. 170 年來美國的經濟水平上升 20 倍,但每天都有悲觀事件。例如新聞每天都有極端悲劇。股市單天跌幅10%超過102次;跌3成超過12次。

10. 人難以抗拒的誘惑:權力、名望、金錢、色。

11. 170年期間有99.9的企業倒閉,這就為什麼要買指數型ETF的原因,因為指數型ETF會汰弱留強。把弱的留下來,就容易巴比Q,例如HTC、台塑4寶等。

12. 長期來看,自己投資的企業很可能倒閉,20年前的0050跟現在的0050已經不一樣了,但0050一樣持續創新高;道瓊工業指數、標普500也是一樣的概念,可是其中的持股一直換,持續汰弱換強。

13. 不用理會新聞、媒體、雜誌的預言。沒有一次準。社會每天都有亂七八糟的事,它們只是股市成長的養分。

14. 任何投資都要超過3%,為了抗通膨。儲蓄險一定低於3%。

15. 世界很多事情是反直覺,例如複利、股市與人受苦。某些事長期來看是好處,但短期毫無用處。例如股市長期上漲,短期的下跌卻對長期上漲無影響;如上帝允許人受苦,長期來看對你有好處,短期來看毫無用處。

16. 「破壞」不只是進步的表象,也可能是擺脫無用之物的途徑,並非單純的損害。例如人成長過程的突觸連結。如果父母能看到孩童的突觸連結大量消失,可能會驚慌失措,但這其實是好事。

17. 真正的樂觀:在失去中成長。賠錢時才會檢討為什麼要賠錢,賺錢的時候很難檢討自己。例如從失敗或失戀中認識自己。

18. 小孩小時常常生病,因為體內沒抗體,生病才會產生抗體,而且會越來越好。但過程很痛苦。如同打疫苗,先讓身體記錄病毒,直接產生抗體。我們要相信長期是好事,短期的痛苦只是過程。

19. 出社會遇到壞人、壞老闆、霸凌等,就好像社會病毒,讓我們身上產生抗體,知道如何與社會的壞人共處、保護自己;例如導盲犬學上路,也是類似的過程。

20. 常用社群軟體的人,社會化的速度會比較慢一點,可能有社交恐懼症。我們怎麼面對很多不一樣的人,對我們也不一樣的看法、指責、暴力語言,是社會化的一種過程。就像是抗體與病毒的關係。

21. 如何從市場下跌走出去?等到「那一天」的到來,「那一天」就是複利結果收成的當天。最難的是簡單的是重複做20-30年。例如用繳房貸的心態來投資。

22. 每個月定時定額就好,存到財務自由的那天,對老師來說就是總資產 2000 萬。

23. 全台股的政治風險太高,每天都有對岸軍機環台。資產放海外較佳。

24. 如何在困境中走出去?例如市場下跌、失戀、被霸凌…等。請活下去。不是智力、洞察力或成長,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放棄,即便困在非常辛苦的事件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來是無法想像得好,這是造成巨大差異的關鍵。

25. 變好的關鍵是原子習慣,每天比昨天更聰明一點點(蒙格)、減肥、背單字等等,從每天一點點改善開始。

26. 不要停下來,不要離開市場,要堅持下去,在市場上活下來。不要放棄生命,只要活下來就能有複利,無論是金錢複利還是生活的複利。

27. 高明的投資術不必然與做好決策有關,而是持續不犯錯有關。減少在投資理賠錢的機會,比賺得多更重要。風險控管比提高績效更重要。

28. 在市場不可能不下跌(犯錯),下跌越少,回到原始值越輕鬆;下跌越多,回到原始值越辛苦。務求總資產下跌不超過 20%。

29. 如果你總資產沒有漲過30%-40%,那你就不該讓總資產跌幅超過10%-20%。不要把漲100%超級幸運用在回本上。

30. 為何要用AOA分散?因為抗跌能力強,集中的標的波動大,下跌劇烈,如QQQ、TQQQ等、0050,相對集中,下跌容易讓人睡不著。

31. 波動太大,讓人難以堅持;難以堅持,就賺不到市場平均報酬,就無法在市場活下去。以老師個股(5%)的波動而言,下跌達30%,非常可怕。下跌的時候你都在,反彈你都不在,就很悲劇。

32. 為何不全投資S&P500,理由1是巴菲特買日本,S&P500沒有跟到日本;理由2是美國股市不一定時時強盛,有時是其他國家上漲;理由3是AOA已有一半以上為S&P500。

33. 美國反映的經濟與發展長期都很好,不建議讓經濟議題與社會文化議題掛勾。或許美國的混亂正是它經濟成長的關鍵,民主的混亂也是有好處,就像病毒與抗體的關係。如北韓般「一片祥和」,有比較好嗎?

第十二次讀書會 │《致富心態》第五章:致富與守財

1. 3%是適當的通膨的數字,而利率不會低於3%,略高於3%會讓經濟螺旋往上。

2. 升降息與否可看 Fedwatch,但與債券不必然有關係。我們也完全不須理會。

3. 利率只是短期影響,而債券是長期商品。很多人聽信 KOL,但其實利率語長期債券的相關性不高,可看作獨立商品。

4. 你想賭長債也沒關係,但機會成本高,長期報酬遠不如股市。

5. 「歷史新高」,就是指自成立日以來,歷史最高點。

6. 老師最近入手 SPOT (spotify),因為它連續兩季賺錢,終於轉虧為盈。它是音樂串流平台龍頭,但沒賺錢,建議也不要買,例如 Gogoro。

7. 投資個股的2個檢查點:產業龍頭+公司本身要賺錢(經常賺錢)。

8. 全球型成長型 ETF 的斜率都漂亮,長期抱著就好。

9. 就算Fed降息,長債一定會漲,也不應該買長債,原因在2個角度「風險」與「報酬」。不能只看一個。

10. 圖中哪條是債券?TLT跌33%,同時期VOO只跌3%,大家都覺得股票風險高?債券風險低?這是錯誤的觀念。債券也會慘跌,風險不比股票來得低,債券的主要風險是波動,非違約率。

11. 單論兩個時期,債券跌的是股票10倍,但上漲的幅度一樣。應該買VT(全世界股票 ETF)或AOA(全球股8債2 ETF)就好。

12. 投資的目的是「賺錢」,不是「猜對市場」,猜對市場又如何?大家都猜到 Fed 會降息,有賺錢嗎?

13. 你能否找到一個好的投資組合(或標的),不管市場如何變化(例如升降息),放著就能賺錢?關鍵在多元資產、比例配置,再長期投資。

14. 關鍵在於分散。連 Fed 自己都沒法預測這次要升降息,升降息與否來自投票,誰知道開票結果會如何?

15. 老師保留20%的債券(在AOA),是為了保留自己的犯錯空間。資產配置就是保留犯錯空間,絕不 All in(犯錯空間0),也不借款投資(0上加0)。

16. 守財3步之1:牢不可破,用堅固的財務讓複利有成長的空間。

17. 如波克夏三巨頭之一,用40美金股價賣掉波克夏,現值68萬美金。就算你借錢買到正確的股票,但如果沒辦法度過最艱難的時候,被迫賣出股票,那真的太難過了。

18. 比例配置,不是買了10隻全世界股票債券ETF,然後比例沒有配置好,例如90%壓在其中越南1隻(單一國家),然後其他9隻買個1-2%,這完全沒有分散風險的作用。例如 all in 0050,就是風險集中再集中。

18. 守財3步之2:預留犯錯空間,按照計畫並適時修正,樂觀看待長期成長,對不犯嚴重的錯誤很偏執。

19. 1929年10月29,李佛摩放空股市,因大崩盤,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一天賺進30億美金,但1933年李佛摩自殺了。原因是他1929年之後越壓越大,但每次都錯,直到負債不堪負荷。

20. 交易技巧不是每個市場都適用的,1929年之前可以成功的技巧與1929年之後不一定適用。

21. 你不該學失敗的投資策略,要看這些人的最終結局。以結局而論,唯一成功的投資人只有巴菲特,就是長期投資。如果你活到94歲(巴菲特的現在年齡),你的資產有很大的機會翻倍再翻倍,問題是你能否在市場活下去。

22. 不要借錢,不要開槓桿,不幸失敗也不要自殺,最終一定要活下來。

23. 72 法則,若報酬率8%,9年就一翻;若12%,6年就一翻。當財務穩固(努力存錢),健康顧好,就有足夠的時間讓錢翻倍翻倍再翻倍,目標 2000 萬,賺到後就好好過人生。

24. 為什麼要買 AOA,去年美國倒了3間銀行,AOA 持股都有,但它毫髮無傷,在28000檔標的只佔3檔,沒有影響。

25. 股8債2的 AOA佔總資產 70%,股票佔總資產56%,再加上個股5%、風險幣(非穩定幣)5%,股票約為61%,其餘為債券類資產39%。股6債4其實夠保守。

26. 高明的投資策略不必然與「很會賺錢」有關,重點在「減少賠錢」,也就是風險控管。

27. 過去的指數漲幅從未有100%,10%-20%機率較高。如果沒有100%的漲幅,你就絕對不要讓資產跌幅超過 50%。因為跌 50% 後要上漲 100% 才會回到原始值。

28. 守財3要之3:樂觀又偏執,你就是知道會遇到一堆壞事,依然要樂觀看待未來。但這個前提只建立在1、2、3同時成立,不是買宏達電還樂觀又偏執。

29. 即便遇到錯誤的人、錯誤的事,長達10年以上,只要持續走下去,美好的未來一定會到來。

30. 賺錢是一種技能,但守財與花錢有關,與賺錢的技能是不一樣的技能。省錢3步:記帳、設慾望清單、比價。

31. 投資是另一種技能,賺錢是從本業賺錢,投資是從市場賺錢。

32. 不能賺錢後(無論投資還是本業),手大腳大心大,不能信心爆棚,買車買房。一定要保持謙卑,保留犯錯空間。

33. 節儉的對象,要學巴菲特。

34. 謙卑,就是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其他因素,例如運氣或時機。過去成功不代表未來會成功。

35. 不要壓20-30年的薪資再一棟不知道會不會出問題的房子,光漏水就麻煩一堆,買、賣、修繕都是麻煩。

36. 跟老師學資產配置後,再怎麼樣都比全放台灣好,以前的投資方式風險真的太高了:https://sedu.tw/MnPVY

第十三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六章:長尾效應

1. 9/26-9/27,標普、道瓊創新高,中國政策使阿里巴巴漲10%。即便中東有戰爭,股市依舊在漲。

2. 若 CPI 維持在高檔,公司成本會比較高。但股市、債市跟利率沒什麼相關性。抱著 AOA 就好,今年以來一路往上漲,偶爾下跌。

3. AOA 分散到 28000 檔標的,夠分散,年均8%-12%很輕鬆(每季配息約1%);道瓊 30 個標的,和 AOA 兩者報酬差不多,但風險相對集中。

4. 你付出的價格:折價(買便宜了)、實價(定價)、溢價(買貴了)。

5. 9/24 中國人行提出振興經濟三大政策,導致 10/1 長假前股市狂噴30%,同時間 0050 只上升2%、QQQ 約 0%。韭菜會急著上車怕自己沒買到,如 00887(永豐中國科技50大)一天漲了 116% (溢價2倍以上,市價遠大於淨值,用38元買12元的東西),超過自帶槓桿的陸股 ETF。

6. 在台發行之境外 ETF 沒有漲跌停限制,所以 00887 能漲到 116%。

7. 多數人不知道 ETF 有市價跟淨值的差異,市價>淨值 = 溢價(買貴了);市價<淨值=折價(買便宜了)。好的投信應努力讓市價與淨值應保持一致(落差<0.1%,市價與淨值兩條線看起來會像一條線)。台灣投信在管理市價與淨值方面相當不佳。

8. 溢價幅度2倍,還期待它繼續漲?果然 00887 壞掉了,永豐完全沒在管市價與淨值脫鉤的問題。

9. WHY買 AOA?28000個標的,市價與淨值的控制還能控制在0.1%落差以內,是很厲害的;台灣的投信,例如永豐,連50檔標的都管不好。你如果買貴了,應該要很生氣,但你若不知道市價與淨值的關係,就不知道自己被割韭菜了。

10. 美國的ETF與台灣的ETF,同一檔商品,能不能控制它的折溢價?美國與台灣券商的管理能力是不同的。溢價不好、折價也不好,台灣在這方面管理很弱,小規模的券商在管理國際標的方面特別弱。

11. 瘋狗浪不要碰、新興市場不要碰、主題型ETF不要碰(如5G、ESG等)。投資市場水很深,新手容易受傷,希望大家不要受傷。

12. 韭菜結局:散戶 00887 違約交割 1469 萬、鳳山哥溢價買放空慘賠 500 萬,00887就是瘋狗浪,做多或放空都很危險,不要碰。

12. 如果你買很多隻,但沒有打敗大盤,不如買大盤就好,如 0050 等。如果買台股,一定要有比較基準,台股的基準的就是大盤0050、美股大盤為標普500。

13. 10/10 特斯拉畫大餅日,反大跌10%。馬斯克雖然瘋狂,但對科技的高瞻遠矚很令人敬佩。馬斯克的大餅雖然常延期,但長久來看都是好事,也會成形。像特斯拉這類風險(波動)較高的投資,應控制在總資產的1%內。

14. 長尾效應最早用在形容電商,某些非主流商品種類多、銷量小,銷量總額卻超過主流商品。用在形容其他領域: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即:多數事件會失敗(累積能力是過程),但最終會成功(結局)。

15. 當你覺得「我就爛」,去想想失敗一萬次只是「找到一萬種不會成功的方法」,表示越來越靠近成功,如愛迪生發明燈泡、國父革命、馬斯克發射火箭。

16. 並不是做了就會成功,而是找到了許多會失敗的方法,最終才成功。例如巴菲特的持股、創投、藝術品、布萊德彼得、劉德華、亞馬遜等。大量接拍電影就是一個磨練演技的過程,哪個片會成?哪個片不會?沒有人知道。

17. 失敗不用難過,只要繼續走下去,持續避免重蹈覆轍,總有一天會成功。

18. 高明的投資人會買進大量藝術品、持有足夠長的時間、買下整個投資組合、理解99%一文不值但1%會成為曠世鉅作。即指數型投資。大多數時候看走眼,最終仍會成功,就是長尾效應。

19. 如何買到那1%的黑馬?答案是把99%無價值的都買下,持有足夠長的時間。能不能知道哪1%?無法知道。只能買進大量標的,持有夠長的時間。所以買 AOA,它標的夠多,有28000個標的,一定會拿到幾個長尾。

20. 1930年代初期,迪士尼製作超過 400 部電影,成名與商業上的成功(賺大錢)是兩回事。1928年的汽船威利號讓迪士尼出名,中間拍了400部片,但一直沒賺錢,幾近破產,直到1937年的白雪公主才取得商業成功,解決所有財務問題,cover 過去所有的失敗。

21. 我們大部分會聚焦在那次最亮眼、有利可圖的巨大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其他99%失敗且毫無價值但累積實力的長尾過程。

22. 「多數時候會失敗,但最終會成功」這個想法不符合直覺。達成長尾效應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不是每天行屍走肉,像約翰走路。

23. 定時定額投資前15年,本金與投資總獲利金額差不多,但最後5年才會爆發複利的威力。重點在持續20年、30年,過程多無聊?多失敗?但一定要堅持下去,最後的時間是最重要的(約1500天)。例如巴菲特,90%以上的資產都是50歲之後賺到的,所以不要灰心。

24. 這跟人生的成長一樣。從你現在往前推5年,是造成你今天成果最重要的5年。你一定做了某些關鍵的事,才會達到今天的成果。

25. 若有創業想法,可試著找VC募資。但即便再專業,2萬1000筆的創投中,65%是賠錢的。如果有人找你做風險投資或創投,你要很小心,失敗機率非常高。

26. 做創投承擔極大風險,報酬才比指數多一點點(才13%),這叫「風險與報酬的不對等」。看錯的機會遠比看對的機會高,只有個位數才成功。

27. 創投的成功關鍵還是分散,無法只買到成功的公司,跟投資、買藝術品和迪士尼拍動畫一樣。

28. 分析師做的經濟預測,你可以放100個心,保證不會準。美國經濟崩盤聽了30年,末日預言持續2000年了。重點是不要預測,要做好準備。關上耳朵的關鍵字就是「預測」。

29. 折磨自己的兩個好方法:預測未來、如果以前。

30. 個股本身沒有折溢價的問題,只有ETF有。有些淨值比市價低的股票都很爛;創投也沒有折溢價的問題。

31. 手上有一筆大錢,就當作單筆,手上有現金流就當定時定額,但兩者本質是一樣的,每一筆都是單筆,只是金額大小的差異,沒有哪個報酬比較好的問題,重點是放多久?

32. 發行ETF的人如何管理折溢價?理論上要調整供應量,提高供應量,溢價就會收斂,但券商有沒有足夠的貨?

第十四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六章:長尾效應

1. 10/19-10/27:各指數持續創新高。除了艾斯摩爾提早曝光財報導致費半與輝達一度反彈外,後續回漲。

2. 股、幣、黃金都在賺,只有債券投資人賠了一屁股。台灣投資人常做錯邊,市場常會跌破分析師眼鏡。財經大老蟹老闆也會成為反指標。

3. 特斯拉的績效(毛利)有改善,提高到近2成左右,比一般車廠高2-3倍。可看財報狗看財報。

4. 毛利4%=賣100萬(營業額)的車子,只賺4萬,未扣除其他成本。

5. 為何不碰高槓桿型工具?因為激發賭性,無論賺賠都容易身心亢奮到睡不著,而且就算賺到也無法守成。

6. 賺錢與守成是兩個不一樣的技能。尤其錢賺得極快,也容易極快流失。從 8 萬 在 2 年內變 4 億,會覺得賺錢就是那麼容易,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再拚一次,已失去對財富正常成長速度的概念。

7. 高槓桿會讓心變得越來越不知足,逐漸喪失守成的能力。但這只是重演歷史而已。我們不需要自己去體驗這種經驗。

8. 很多人想:我先做高風險投資,賺到錢再切守成──葉師傅,不會那麼容易的。一旦沾了高風險的氣息,心就容易被貪婪的慾望侵蝕。推薦加入當沖勒戒所。

9. 不買台積電個股的原因,因為台積電幫輝達代工,彼此有上中下游關係,輝達績效不好,台積電也大機率不好。因此若買輝達與台積電,兩者的相關性高,較無分散風險的功能。

10. 分散風險是分散各產業,然後在不同產業抓龍頭(利潤最高)。

11. 成功發明一個產品,跟最終商業化成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成名與賺錢是兩回事。

12. 長尾效應:指結果分布在最遠的末端,少數事件產生大部分結果。如買進的 99% 藝術品一無不值,1%是曠世巨作。跟投資很像,而且數學高手也無法處理長尾效應。

13. 許多人對失敗會過度反應,其實投資失敗是正常的。失敗本來就是正常的。最終展現出來的,通常是1%的少數成功事件。例如「為什麼不買 XXX」的結論,是從很多經驗學來的。

14. 外面很多創投,常講成功案例,而且是賺 N 倍以上。但其實真相是這類成功比例很可能只佔 4%,其他 96% 都是賠錢的。21,000 筆創投的總報酬率,只有 13.5%。

15. 你不可能只買那成功的 4 % 而避免那 96%,你必須投資100%,才能幸運得到那 4%。

16. 你會很容易買到「沒有價值的上市公司」,羅素 3000 指數(美國最大3000家上市公司)有 40% 的市值至少減少70%,且沒有恢復。

17. 標普500%之所以狂飆23%,是因為美股7雄狂飆了75%;但如果只抱這7家,報酬會不會好?很可能不好。因為企業遇到「災難性損失」(股價跌70%後再也沒回來),最高的比例為科技企業57%。

18. 上述樣本來自美國、大型、上市公司,如果自己亂買,自己遇到「災難性損失」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國壽、Gogoro、大立光、宏達電,這些個股都經歷「災難性損失」。這就是為何個股風險很大。

19. 投資指數,是唯一擁抱多數失敗公司,但同時取得卓越公司的方法,這樣就能取得市場平均報酬率。你不能想「我只投資那7雄」而不要剩下493家(標普500),取得那7間的關鍵就是包下500家。

20. 「價格」跌很深,不代表有「價值」,Gogoro 股價跌破 1 塊,不是變成價值型股票,就只是價值不到 1 塊的股票而已。

21. 所以你真的不該投資個股,即使是台灣電動車龍頭產業。買個股很難,賣個股更難。

22. 卡洛克影視出了很多絕佳電影,但還是殞落了。因此你不能看一家公司現在有多強,就以為它永遠會很強,例如台積電。對市場要保持敬畏與謙卑。

23. 遭遇災難性損失(跌70%),很容易就回不來了。漫威過去有多成功?這兩三年沒有人在看漫威電影了。

24. 任何跟「預測」有關的新聞或分析,都可以放棄。但人們很喜歡看「預測」類的內容。連誰當選,都不用預測。

25. 亞馬遜(會員費)、好市多(會員費)也撐了很久才賺錢。這就是他們的長尾。亞馬遜賣書、電商,好市多賣一大堆商品都沒怎麼賺錢。

26. 要相信大公司推出一個失敗的產品很正常。因此貝佐斯才會說「我正在醞釀更大的失敗。」馬斯克的火箭也是一直爆炸。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會享受失敗,因為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過程。

27. 網飛執行長也希望片子有更多的取消率,現在的成功率太高了。

28. 如果多個投資方以及連大型的金控都做足功課並且注資,
這樣的公司也要小心投資嗎?是的,大型金控公司早有失敗的打算,它壓1000間,已有96%的失敗率;你也要跟滿1000間。你不能只選成功的4%。

29. 非常重要:你如何拿到長尾?唯一的辦法是囊括全部的失敗案例。不可能只要成功案例,不要失敗案例。

30. 龍頭等權重這種 ETF 適合嗎?不好?等權重通常不如市值型 ETF。市值型 ETF 之所以權重不同,就是因為各家表現不同。美國許多等權重績效不如市值型。

31. 高配息的股票,只能給你配息的股票,這些配息的股票,長期成長都不好。如果2選1,一定要買「成長型」,不要買「配息型」。中華電信(配息型)成長會比台積電(成長型)好嗎?

32. 拜託不要買 00940,很重要。如果長輩非要不可,可以買各半 0050 與 00940,就知道哪個績效比較好。

33.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勿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34. 新聞上分析巴菲特賣股持有大量現金,並認為市場都被高估,那這樣他的作法不就不符合他所說的長期投資?老師推測,巴菲特很可能是為接班人做準備。但不用真的預測他會做什麼。

第十五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六章:長尾效應

  1. 帕蘭泰爾是一家大數據公司,最近一直上漲,但本益比太高,僅是觀察。
  2. 川普確認當選後,各資產創新高,那斯達克、幣圈等。馬斯克壓對寶,反映在特斯拉股價上。
  3. 相較於賀錦麗,川普普遍被認為是一位對幣圈較友善的總統。包括將美國打造成比特幣大國、解雇SEC主席(SEC原負責證券業)、美國將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等。
  4. 個股跟單比例(不再平衡,2024 YTD 已超過100%),輝達近期漲很多,占比越來越高。
  5. 有一天部位一定會下跌,但漲的時候一定要抱著,讓它跌一下也沒關係,休息結束又會繼續漲。千萬不要關掉「漲太多」的部位,就好像老師把班上的好學生趕到別的班上去,只因為他表現太好?
  6. 跌的話,有閒錢就加碼?其實無論漲跌,有閒錢就加碼,不要猜測市場。
  7. 誰是賠錢的人?喜歡猜測市場的人。預測市場常常不準,任何跟「預測」有關的消息都不要看,看新聞做股票,絕對賠很慘。單單看新聞可以,不要隨便動作。
  8. 謝金河社長4/23預測特斯拉會很慘,結果特斯拉大漲。
  9. 不建議買代工公司,例如美超微,因為利潤太低。不要把 AI 產業分散在代工公司。看新聞賣特斯拉、買美超微,就是賠錢的人。
  10. 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有閒錢,按比例配置下去就好。投資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自己沒有預測能力,也不用預測,資產就能持續創新高了。
  11. 投資賺錢很棒,但有無打敗大盤?0050 今年漲了50%。如果你分析半天,但台股沒打敗大盤,不如買0050;美股對標 VOO,今年忙進忙出的話 YTD 要 26% 以上,否則不如買 VOO 就好。
  12. 很多人自己分散,道聽塗說買了一堆,日幣日股、債券、基金、ETF、台股美股,滑了手機三屏還沒滑完,不如買 AOA 就好。
  13. 不要擔心自己錯過什麼,不要聽到新聞就跟風,買一堆要怎麼管理?何時賣?我們不需要自己蒐集28000檔標的。
  14. 預測不等於成功。比格斯預測很多,但市場會發生什麼事?川普預測了一顆子彈穿過耳朵,美股是上漲還下跌?預測某個單一事件發生了,不等於看穿市場的複雜性。
  15. 債券的功能,在讓資產組合穩定一點,起到緩衝期的效果,像避震器一樣,不是拿來賺價差的。最多20%就夠了。若喜歡刺激的行車體驗,不買債券也沒關係。
  16. 菜籃族每天當沖想賺三餐,這個小小的夢想,其成功率為 (1/2)^200,比中樂透 1/1500 萬的機率還低。
  17. 長尾效應是反直覺:多數會失敗,但最後會成功。就像你讀了很多爛書,但最後讀到一本好書。
  18. 多數會失敗,大型上市公司也會失敗,他們並非朝不保夕的新創公司,而是經過層層考驗的大公司,但其壽命依然以年為計,不是以世代為計。
  19. 不要期待一個東西 20-30年之後還會在,尤其是公司債券,你覺不要期待一家公司可以活這麼久。大多數公司都會在時光飛逝中灰飛煙滅。
  20. BRK.B 的最大風險就是巴菲特,他快94歲了。
  21. 挑個股要挑有賺錢的龍頭公司,且技術門檻要高。Gogoro甚至不算龍頭,而且沒賺錢。
  22.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對個股的理解,就買指數就好。即便自己買個股,全個股比例也只佔總資產的5%,單一個股只佔0.5%-1%就好,決不要超過比例。
  23. 長期投資中,今天做了什麼不重要,1%的時間會決定75%的結果。你的投資績效跟下跌時你的反應有關,如果留在市場上,市場會獎勵你的耐心跟不作為。這就是能讓你致富的「心態」。
  24. AOA也會大跌,Covid的時候急跌後急漲,約兩年後才創新高。AOA也會套牢兩年,等兩年以上,市場會獎勵你。上漲時你做什麼事不重要,下跌時你做的才重要。
  25. ESG投資對我們的投資沒有太大助力,它是一個主題,對社會長期有幫助,但現階段難以幫投資人賺錢。
  26. QQQ下跌時可以持續買進嗎?不建議,它曾經盤整16年以上。不要看它近期表現好,要看更長遠的表現。
  27. 長期投資的前提是「分散投資」,不是歐印產業型或主題型投資。自己黑白買,不在這個「下跌後上漲」祝福的範圍內。
  28. 我們關注成功案例時,往往忽略這只是他們整體行動的一小部分;你看對或看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對了賺多少」、「看錯了賠多少」。
  29. AOA 為何算指數?它是VT(全世界股票ETF)+債券指數ETF,所以算指數,股8債2。買全球標的就與 AOA 對標。
  30. 投資指數的概念,是投資「追蹤國家市值型指數的ETF」。

第十六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七章:自由

1. 球賽跟投資很類似,比賽結果跟賽評都無法預測,沒開打前都不知道。

2. 馬斯克押對寶,川普勝選,特斯拉陸續上漲;NFLX(影片串流)、SPOT(音樂串流)、輝達也持續上漲。

3. 帕蘭泰爾也是好公司,股市持續上漲,但本益比太高。意味著股價被高估(近300倍)。

4. 網飛上次創新高是2021年,由於迪士尼+加入戰局,網飛曾經不被看好,直到2024年底才創新高。

5. 川普勝選後,比特幣持續創新高;etoro個股績效也持續創新高,YTD已超過128%;穩定幣拜利多市場,收益經常在10%以上,原因是很多人借錢買幣炒幣。

6. 不要買幣圈小幣比較好,波動太大風險高,短時間跌50%-70%的可能性高。盡可能買前五大幣、買投資組合即可。

7. 小的新幣不能持有,但可以挖,挖了之後把它賣掉繼續挖,收益還不錯。

8. 投組不是100%的標的都賺錢,還是有賠錢的標的,不過賺多賠少,長期還是賺的,而且佔比會越來越大。

9. 高成長標的若壓100,全賠完就是賠100;但賺30倍,就會變3000元。

10. 老師長期看好 CRO、NEXO 兩家交易所。

11. 財務自由:被動收入>支出,透過金錢賦予選擇的自由;財富自由:家人、朋友、健康、工作時產生的成就、助人…。

12. 若準備足夠的緊急預備金/財務,就可以不用怕老闆,可以生病,可以休息,可以換一個薪水更低但更開心的工作或可以提早退休。就像體驗麥當勞打工人生的50歲醫生娘,她可以體驗社會不同的面向。

13. 最有價值的財富:今天早上起床,能自己決定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包含財務、時間、健康、快樂、幸福、人際關係等的交集,這很困難。

14. 研究指出:幸福與「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高度相關,與財務大小、房子大小的相關性較低。

15. 所有投資業最可怕的問題:工昨時間超長,沒日沒夜,即便賺再多錢,客戶來電響三聲以上就可能被罵。這包括私銀裡專,開戶門檻1000萬美金,也不一定收。

16. 時間、健康,很難用金錢價值去交換。

17. 做熱愛的工作/產業,又不奉獻生命給傳統金融機構,結果只能賣爛到一蹋糊塗的東西?

18. 推薦書單:《夠了:約翰伯格談金錢的最佳策略》

19. 順應生活使用金錢,可以讓你在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做你想要做的事。只要是你想要的,報酬就會非常好。

20. 真正的分水嶺在你能掌控生活的那一刻,不是困在職務與勞務中。自由是一個心態,金錢只是表現給社會上的人看的,但不是自由。

21.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車位。找停車位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事。

22. 2019年跟1950年相較,沒有比較幸福,因為我們放棄了很多掌控時間的權力。

23. 賴:一個國家的偉大與否不在於國土大小、人口多寡、國防武力,而是國家文明,指標是弱勢民眾是否在國家裡自在地生活。

24. 許多有錢人已足夠富有,滿腦子還在想如何賺更多的錢。富有不等於自由。

25. 有別於純勞力工作者,現在的腦力工作者離開工作場所,腦子還會繼續工作,這意味著腦袋停不下來;很多男生就用手遊來停掉腦力消耗,但手遊也會消耗腦力,手遊會讓大腦被動的接受資訊。

26. 最好的休息,就是發呆或走路,不是聽 Podcast 或滑手機。

27. 很多人學操盤,覺得這是一種賺被動收入的方法,這其實是主動收入,因為會被交易時間跟盤勢綁住,時間都給股票市場了。白天給台股,晚上給美股,何時睡覺?

28. 得到自由的練習:認清什麼事可以讓身邊的人都開心?現在很多人不會經營兒女關係。

29. 1000位老人智慧:沒有人說「如果要快樂就要更努力工作,然後買進所有想買的」,也沒有人說「要比周圍的人有錢才是快樂」。

30. 吃喝玩樂不一定會感到幸福,當下可能會亢奮,但事後可能會很勞累。

31. 掌控自己的時間,就是金錢給我們最高的紅利。不要為了追求更高的職務、金錢,失去健康、家人、親友、時間等等。

32. FT的安全性高,有帳戶保險。用同樣標準看台灣券商,會覺得台灣券商和銀行不堪一擊。a. 50萬美金保險全額保障;b. 375萬美金資產保障;c. 受美國政府保護,較無地緣政治風險。

33. 巴菲特留現金,很可能是為了新任接班人。

第十七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八章:超跑車主的謬論

1. 11/26-11/30 標普500持續創新高。創歷史新高的意思是,只要抱著,錢就會越來越多,意味著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進場的人,只要一直抱著,沒有人賠錢,沒人覺得買錯標的;12/12 那斯達克再創新高。

2. 比特幣 12/6 突破10萬美元,此後盤整。

3. 持續下跌的是債券。

4. PPI:生產者物價;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有時想知道 CPI,可以先看 PPI,PPI 先變化,再反應到 CPI。

5. 如果主要投資台股,今年要回顧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有無超過台股指數 0050 / 006208;如果主要投資美股,今年要回顧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有無超過美股大盤標普500指數。

6. 很多人會買標的,但無法管理,他們不知道賺的時候要賣掉?還是賠的時候要賣掉?加碼?減持?何時買賣是一回事,何時出清是另一回事,買多少又是一回事。

7. 2024年標普500 超過29%,96年來有71年是賺錢的,有36年超過20%,表示每3年有1年超過20%;標普500長期年化報酬率9.8%。

8. 如果剛進市場,連續兩年買標普500都賠錢反而要很樂觀,因為標普500長期是賺錢的,你已經把20%賠錢的機率用掉了,且標普500連續2年負報酬的機率極低(只有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接下來你可能會8年的好光景。

9. 如何不靠 All in 美國+碰到連續市場下跌+勇敢進場(別人恐懼我貪婪?高情商?高FQ?心理素質強逆勢進場?),也有雙位數的報酬率?

10. 貝萊德與富達2024年建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1%-5%的加密貨幣,2017年我們就開始這麼做了,好像加味精一樣(?)。這會使得我們的 etoro 投資組合績效非常驚人,可達到年均報酬率36%。這個概念來自《反脆弱》與《隨機致富》的槓鈴策略。

11. 在資產配置中,一定要思考比例配置。老師看過很多富人與頂端投信的報告,所以要仔細思考比例配置,比例失衡時投資再好的工具/商品,都很像賭博。

12. 加密貨幣不管漲再多都是一個標的,風險很高,因此要低比例配置。如果加密貨幣全損,那也只是損失1%(看你配置的比例)。

13. 槓鈴策略為配置 90% 保守標的、10% 積極標的,會實現投資組合的反脆弱。

14. 為什麼比特幣只能放5%?因為它最高跌幅跌過80%。

15. 如果一個標的長天期酬率高,長期雙位數報酬率但跌幅也極高,最佳選擇就是低比例配置。這是老師之所以能長抱的原因。因為當時只配置5%,即便後來的部位越來越肥大,如果全損,在心理上全損就只有5%。

16. 老師看趨勢有多長?1997-1998年的網路泡沫,1990年該技術就以成形,到2010年網路才普及。看趨勢大概20年。20年前你買蘋果、亞馬遜、Google,會賺多少?但不要 All in。

17. 2009年從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白皮書到現在,區塊鏈技術也漸漸被接受。

18.一直賺錢是長期目標?真正目標是「提錢退休」,提領資產+提早退休。

19.存600萬進AOA後,未來可年提領50萬。

20. 如果給孩子錢,孩子就不會太想打拼。可考慮每年花個8%-10%,別把錢留到死。

21. 為何資產都放海外?因為風險管理要在事前管理。例如在染疫前打疫苗,減少症狀;當軍事無法避免,如何提前做好資產的風險管理?

22. 錢買得到尊重和羨慕嗎?其實買不到。人人往往希望透過財富來引起他人的羨慕與喜歡。其實人們羨慕的是「透過那些財富得到某些物質的自己,並幻想自己會因此得到人們的尊重與羨慕」,不是擁有財富的那個人。

23. 錢買得到外在的物質,買不到內在的心靈。很多人很有錢,但很自卑;有些人功成名就但與錢關係不好,賺多少花多少。

24. 推薦書單: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允許自己變有錢。

25. 真正的尊重來自謙卑、慷慨與同理心,而不是房、車與奢侈品。請慎選追求這些東西的方法。尤其當你彰顯奢侈品,例如高噪音的跑車。

26. 為什麼人會以為錢能買到羨慕與尊重?很多事如果想不通,可以問AI。

27. 擁有大量財富不一定會得到尊重與羨慕,要善用金錢,讓社會因此變得更好。

28. 如果覺得現在股價偏高,手上有一筆錢,可以考慮分成一半,一半單筆進場,剩下一半分6個月。分一半是一個很好突破自我心理限制的方式,不知該怎麼做最好,又希望事情有進展,分一半是很好的策略。

29. 推薦的AOA入金方式:2萬台幣以下用VISA卡進etoro,2萬以上可用Line Bank匯款到Firstrade。

30. 感謝同學實驗:富邦複委託轉到Firstrade是沒問題的,但要收手續費。

第十八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九章: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1. 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人生有很多石頭(阻礙),石頭可以是中性的,我們如何看待石頭:絆腳石或墊腳石?
  2. 尼采(反脆弱):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3. 遇到一個挫折,反而是一個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暫時沒用到這個技能也沒關係,說不定以後會用到。例如反詐騙能力,以前就學到了,現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4. 長時間的下跌,通常會迎來很長的上漲。以上論述只適用國家指數或全世界指數。個股連續下跌,如台塑四寶,是不適用以上論述的。
  5. 台塑四寶在跌,是因為大陸有更便宜的公司。
  6. 近期較常發生的資訊:美債殖利率攀升(與債券呈負相關)。2024萬物皆漲,唯有你買的下跌?
  7. 債券與高配息產品,絕對不要買,但台灣人超愛買。債券持續下跌;高配息的報酬率不好,且容易拿本金來配息,如包著糖衣的毒藥。
  8. 時空環境不一樣時,過去的經歷很可能行不通。美降息慢,是因為經濟很好,通膨很穩(良性通膨為3%左右)。不要賭債券、賭FED降息,機會成本很高。
  9. 通膨→薪資→消費→公司營利→經濟→通膨。輕微的通膨可產生一個正循環。
  10. AOA在2024年成長16%。股8債2+季配息(約2%),分散全世界28000個標的,與單一某一項資產比,相對安全許多,資本利得較高。
  11. 如果害怕匯率波動,可嘗試台幣資產與美元資產分各半。例如台灣房地產,美股金融資產等。
  12. 台積電也有配息,但它是成長型股票。投資的目的是拿資本利得,不是配息。配息後就沒有複利(高成長)。
  13. 匯率波動不需要擔心,因為台幣平均落在31.5,匯率波動有限(賺賠10%),但長期投資得到的報酬遠遠超過匯損,大約1年就可 cover。
  14. 透過時間來攤提風險,這個風險就會顯得很小,例如用長期投資來攤提匯率風險。
  15. 匯率風險10%,1年報酬10%,1年就能對抗匯率風險;如果1年報酬只有2%,那要花5年才能對抗匯率風險。
  16. 很多人愛看配息率,配息其實不好,跟合法詐騙沒兩樣。2024年表現最好的高配息ETF配息率15%,但總報酬率11%,表示淨值-4%;配息率12%,總報酬率1%,表示淨值-11%,這是拿自己的錢配給自己。相較於台灣大盤0050,2024年成長48%。
  17. 總報酬=配息+淨值漲跌。我們該追求的是總報酬率,而不是配息率。配息商品很可能讓你付出很高的代價。
  18. 配息商品不是「本金不會變」,配息很可能來自本金。廣告詞「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就是講這件事。
  19. Google的股價圖不含配息,可用來看淨值漲跌。
  20. 既然要買台灣的股票(風險很高)就應該取得大盤的報酬率,不是承擔很高的風險,卻只拿到個位數的報酬率。
  21. 拿高配息填補下跌的本金,這種投資觀念很顯然是錯誤的,但很多理專在賣,很多保險商品也有這樣的陷阱。理專跟你推薦20%配息的產品,就表示這個產品非常危險。千萬不要見樹不見林,只看配息而忽略總報酬。
  22. 5年的投資,你應該賺到81%(AOA 5年績效),人生有幾個5年?5年投資不是只有回本而已,買南非幣5年只有回本?你要住南非嗎?你知道南非在哪裡嗎?像這樣的石頭是墊腳石還絆腳石?
  23. 財富是你看不到的資產。Wealthy(富有) 不等於 Rich(有錢)。有錢是指當前收入(現金流量),但財富隱而不見(資產負債表)。財富是還未變現的金融資產,財富的價值在於提供各種彈性、自由和增值。
  24. 你有一個房子,很可能是有錢人,即使負債(借貸)而來,但不一定是富有的人,因為你負債了。很多台灣的銀髮族窮得只剩一間房,然後以房養老。真相是這房子沒有一天真正屬於你,銀行才是你的房東。
  25. 通常,同時富有又有錢的人,不太會買名車豪宅。他們善於管理金錢,不需要用名車豪宅來彰顯身價。
  26. 現金流量高的人,如果資產負債表很難看,往往要跑三點半,如果嘎不過來就破產了。
  27. 當你看到A買了一台10萬美金的名車,你唯一知道的A的財務真相是:他的資產比買車前少了10萬美金。這些就是社群上炫富的人的財務真相。
  28. 世上很少有保證的事情,但買車有保證:保證賠錢(折舊)。
  29. 健身也是類似的道理,我們常常看到別人上健身房,有沒有可能他吃進去的東西是燃燒卡路里的兩倍?運動就像變有錢(提高現金流量),財富像不吃大餐,但繼續燃燒熱量(少吃)。這會在「你能做的事」和「你選擇的事」之間產生差距。
  30. 世俗對有錢的定義=3花,有錢花、盡量花、花不完。世界對巴菲特有錢的印象沒有IG炫富仔強烈,因為巴菲特很節儉。
  31. 2025年的目標:健康(多動+少吃+早睡)、財富(多存+少花+早投資)、快樂(多說+助人得樂)。

第十九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十章:存錢

1. 降息希望落空,殖利率往上,債券價格往下,股票也下挫。

2. 黃金買 PAXG 是首選,次之黃金 ETF。不建議持有實體黃金,買賣價差高且保存困難。不能買飾金,含金量少,價值很低。

3. 父母可以放在心中好好懷念,父母留下來的手鐲可以考慮賣掉。

4. 降息希望落空後3天,美核心CPI報喜,股市又往上。所以不要猜測市場。

5. 為什麼相信長期投資可以賺錢?實務上:巴菲特、個人經驗、個股、指數、加密貨幣;學理:股神的建議,反過來想,短線投資真能賺到錢?每天猜市場工作也不用做了;書單:漫步華爾街、投資金綠、長期買進、持續買進;生活舉例:有快速達成減肥跟維持健康的方法嗎?很多快速減肥的方式反而會復胖。

6. 1993 年的老師也認為長期投資可以賺到錢,但相信自己可以賺到更多錢,他做過學過所有短期投資的方法,還買下一個資訊公司,效果都有限,而且搞死自己,到處潰瘍,也沒賺比較多錢;2015年才認輸,加入長期投資的行列,才帶來總資產的豐厚成長。

7. 如果跟30年前的自己說話,要說什麼?老師想跟年輕的自己說「長期投資」。錢再賺就有,不要去踩浪費時間的坑。

8. 長期投資也很好學習,把錢拿去存3-6個月生活預備金,之後就持續買進,不去動他,這樣就好。

9. 平常維持168斷食法,應酬時就有餘裕大吃大喝。

10. 健康6字:少吃、多動、早睡。這些都是長期持續才能做的事,但是很難,這也是很多人難以長期投資的關鍵。

11. 靠短期投資突然賺到錢,也會很快賠掉,可怕的是你會認為短期賺到錢這件事是可以複製的,因為你經歷過,因此會持續追求短期致富。

12. 什麼時候開始存錢?現在。不是有錢才開始,現在開始存一點點零錢。

13. 複利鐵三角:本金、時間、報酬。

14. 本金(最重要),空有時間和報酬,沒有本金也沒用。本金來自 5311 理財法。50%生活、30%投資、10%保險、10%投資自己。

15. 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槓桿。巴菲特的資產9成以上在50歲以後才賺到。張忠謀55-56歲才成立台積電,我們多數人也沒到55歲。所以不要氣餒,要相信自己,把本金放到 8% – 12% 的地方,慢慢滾複利,你的下半生會感謝你。

16. 投資自己例如上老師的課,或是善用AI課程。善用網路、office的人跟不懂用網路或office的人差很多。例如會用網路的人,知道如何分辨真假資訊,就比較不容易被騙。AI也是如此,AI應用越來越普及了。

17. 抗拒大趨勢的潮流也可以,但你會在這股潮流中很辛苦的匍匐前進,不如在潮流的上游中衝浪。隨著技能提升,你的平均收入也會提高。

18. 小資族格外需要保險,只需要花一點錢就能轉嫁風險。推薦上 Finfo 保險資訊網,最經濟實惠。

19. 每天存300、早中晚各存100,不要拿本金買房子,讓投資的複利滾出一棟房子。

20. 每年提領總資產的4%,剩下錢繼續滾複利。

21. 網路流通的都是資訊,如何變成知識,要透過實作去練習它。懂得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22. 川普上任對市場的影響很可能是短天期的,長期要看政策。川普迷因幣是在 SOL 發布的,買 SOL (前5-10大的幣)可能還是有必要的。

23. 迷因幣看看就好,亂賺來的都會亂賺走。

24. 如果找到只花小錢就很快樂的方法,那你會比別人更早財務自由。有些人買到限量包、名牌包也不一定會快樂。

25. 不要比較,只要不比較,就會比較快樂,也會更早財務自由。如果難以用使用的角度去思考物質,會比較不快樂。

26. 當世人一樣聰明(例如透過 AI),我要如何脫穎而出?存錢,因為存錢會讓生命與時間更「有彈性」、「有餘裕」。此外還有「同理心」、「溝通能力」等。

27. 存錢:這是你唯一可以控制的要素,且能產生最重要的事。累積財富跟收入和報酬無關,但與儲蓄率息息相關。能存下收入30%就很了不起了。

28. 若沒有儲蓄的習慣,就用原子習慣,每天儲蓄率從1%開始,明天+1%。有開始比較好,別想著一下子達到目標,目標太高反而卻步。

29. 石油1970年代看似要用光,但用油效率更高的車子,避免了石油危機。節約與效率能讓我們使用能源的效益提升一倍,而且更簡單。同理,想辦法提高儲蓄率,會比賺更多錢容易。

30. 重點在於,節流是可以確定的,但開源是不確定的。你唯一能掌握的是提高儲蓄率,過一個簡單的生活;拼命提高報酬或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這些外部因素都是不確定的,國家、政治、經濟、行業都可能不受控。

31. 上完課確實投資報酬率可以比別人更好,而且很容易,但問題是取得高報酬率是簡單的,那什麼是難的?答案是累積本金。如果兩者兼具,再用耐心讓時間滾複利,未來財務會相當驚人。

32. 在多元計程車方面,Yoxi比Uber便宜較多。而且自駕時,塞車、找車位都很痛苦。

33. 聰明消費、用錢效率較高、只花一半錢就滿足的人,因為可投資本金多,未來會比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人,更早財務自由,也更快樂。

34. 賺大錢的人不一定快樂,賺大錢很可能花掉更大的錢。每月賺50萬的人,也會每月花掉50萬。

35. 2024年只買0050的人,報酬就48%,但當沖勒戒所的人每天進進出出,賠得一屁股的人一堆。無論研究的是美股、台股,總經,都是一樣,在投資世界躺賺比窮忙更輕鬆、賺更多、身心也更健康。

36. 有些人達到基本需求後會產生另一種需求:花錢炫富,花錢買尊重。因此賺到錢之後要做的重要功課,是謙卑。

37. 能夠長久理財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有高收入的人,而是不太在乎他人眼光的人。把環境弄得單純一點,試探少一點,慾望就少。

38. 你可以為存錢而存錢,而不是為了消費某樣東西而存錢。存錢可以讓你的生活擁有更多彈性,可以有更多選擇。例如可以換喜歡或適合自己的工作(無論收入高低)、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下一步而不是瞎忙、也不會被錢追著跑而失去其它發展機會。

39. 如果你夠有餘裕,就能走出自己的步調、不一樣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一直追著錢跑。你可以比較慢、比較獨特,比較有彈性,心就比較寬,視野也會比較遼闊,決策也不會狹隘。

40. 彈性,正成為一種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貨幣。

第二十次讀書會│《致富心態》第十一章:合理勝過理性

1. 1/19-2/16 新聞:1/24 標普 500 創新高;阿里巴巴持續上漲;中國 AI Deepseek 橫空出世;川普的關稅發言

2. 關稅對全球經濟有什麼影響?Deepseek 對輝達有何影響?這些問題都可以讓子彈飛一下,關注新聞但不用做出改變或調整,純粹「理解」就好。

3. 我們平常只關注台美中日,沒關注的歐洲 YTD 已漲 10%,新興市場 4%,因此全球布局有其必要,AOA YTD 甚至暫時超過標普 500,就是因為喝到歐洲上漲的湯。

4. 黃金ETF YTD 8.5%,不建議買金飾,含金量低。建議買黃金穩定幣 PAXG,投資黃金管道:銀樓的金條、金塊、飾金(要保存成本);黃金存摺;黃金 ETF;PAXG;好市多的金條;GLD(貴金屬基金)及黃金礦業公司的股票(如AMEX金蟲)。

5. 飾金(金飾)就像房地產中的裝潢費,只有藝術價,沒有實際價值(含金量),下一位買家不一定會買單。

6. 每一年表現好與表現不佳的投資商品不同,市場是輪動的,債、美大中小股、中、歐、REITS、新興市場、黃金等,每年無法預測哪種會最好,那就全包。

7. 股票像油門,債券像剎車,有一點債券,波動會比較平穩;資產越多元,例如穩定幣、現金、全球股債、加密貨幣等,表現越穩健,也不用搬錢,不用看新聞調整部位。

8. 每個市場上漲了,再去追高,通常已經來不及了。最好是每種都買一點,透過 AOA 或 VT,就不會 FOMO,10 元美元就能進場。

9. 不要單壓單一國家。太多人單壓某個國家,結果連續好多年沒有上漲,包括美股也會沉寂 10 年。

10. DeepSeek的5大特色:中國AI、輕量、低成本、開源(公開程式碼)、本地端(用戶端,可下載到本地端的機會高)。

11. 阿里巴巴、騰訊等持續上漲,跟DeepSeek有關;輝達可藉由DeepSeek達成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成果,因而受惠;蘋果中國用戶無法使用 ChatGPT,蘋果選擇與阿里巴巴聯手 AI,以解決網路長城的問題。以上標的 AOA 都布局了。

12. 為什麼川普要加增關稅?實際是為了美國的好處(一個複雜的真實意圖),但很難跟民眾解釋,乾脆推給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毒品問題(一個簡單粗暴的理由)。這是川普的談判技巧,而美國人買單,因為毒品確實是個問題。

13. 台灣的贈與稅、遺產稅是全球課稅,不管在哪個國家贈與,要誠實申報。

14. 合理勝過理性的意思,是「人無法保持絕對理性」,合理=符合人性。因為你是會犯錯、有感情的人。即使沒做到絕對理性或最穩健的配置比例,也很正常。

15. 制定財務決策時,不要著眼於絕對理性,只要「合理」就好,合理比較實際也比較有機會做到長期投資。

16. 例如,體溫每提高1度能降低200倍的病毒繁殖速度,這是科學的理性,但透過讓病人發高燒來殺病毒,顯然不太合理。

17. 合理的財務決策有2點:讓未來的後悔最小、這樣很好。

18. 讓未來的後悔最小:買下所有資產類別,不會因為它上漲時沒跟到而後悔,不會在單一資產下跌時因損失慘重而後悔。

19. 這樣很好:全部資產都有而且不用隨市場起舞,不用一直操作、一直學複雜的交易技巧,這樣很好。

20. 年輕時開槓桿後破產再振作起來,長期來說還是能成為有錢人,這是純粹理性,但完全不合理,因為沒有人會看著錢全部消失而不灰心喪志。

21. 如果你熱愛你的投資標的,你會產生非理性行為。你愛他,你會覺得這個標的完美無瑕,越壓越重;如果它表現不好,你會懲罰它。因此要與市場和投資保持距離感,不要愛上投資標的。

22. 符合人性包括愛上標的包括本國偏誤(近鄉偏誤)、預測市場,因為人性如此,可以理解,但不要效仿。

23. 如果有一個道理/說詞/原則,放在很多情境都有效,那這個道理/說詞/原則正確的可能性很高。

第二十一次讀書會│第十二章:意外

1. 終於下跌了:不意外(漲太久,休息一下);很意外(怎麼下跌了)。市場就是無法預測的。

2. 市場是經常上漲,偶爾下跌(緩漲急跌),上漲了 7 個月,終於下跌。過程標普創新高、川普關稅、美烏礦產合約事件、阿里巴巴與騰訊上漲。

3. 意外:川普選上,然後親俄,又跟烏克蘭翻臉跟翻書一樣。

4. 知道這市場上充滿意外,就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5. 創新歷史新高:往回看,任何一個時間都沒有今天高。「修正區」:歷史新高點 -10%。

6. 納指100 跌 10%,表示這 100 間公司一定會有幾間超過跌 10%,例如輝達、特斯拉(-50%)、美股台積電(-23%)等科技公司。護國神山也會大跌,台股台積電跌 14%。所以不要買個股,風險太大(若要買就只放 1%)。

7. 為什麼你會買到那些大跌的個股?因為它漲很多時你跟進了,結果上漲那波沒跟到,下跌這波跟到了。

8. 如果你投資台股,手上有一堆台灣個股,請換成 0050,比較安全。

9. 大部分人只會買進,不會停利、停損,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那要怎麼管理?透過一檔 ETF 管理,例如 0050。

10. 不要買產業型 ETF (例如只買科技、能源、金融、資訊、民生非必需品、必需品、房地產、重工業、石化、休閒等),因為產業可能齊跌,例如 QQQ 2000 年網路泡沫,最衰套牢16年。要分散到全世界與全產業。

11. 從分散的角度思考,台股 0050 還是風險很大,比較建議買 VT 或 AOA。

12. AOA:全球股8債2(建議佔總資產7成);VT:全世界股票。有時有債券的 AOA,反而比 VT 漲的還多,還打敗了 QQQ、VOO。市場絕對不是你想的那樣。

13. 投資初衷:只想穩穩賺錢,不想睡不著,比定存多就好。那很簡單,不要買個股就好。

14. 與網路泡沫相反,世界礦業反而大漲,每個人都在買,結果 2008 年掛點,一年跌完 10 倍的跌幅。

15. 在建立投資部位,就要以管理風險為前提做考量。即使是美國,也會修正。

16. 台積電在美設廠,總營業額可能會升高,但毛利會下降,因為美國人力成本高。

17. 多數人都認為美股、AI會繼續在2025年上漲,結果大跌。市場就像春夏秋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進入夏天冬天,不用推測市場,不要擇時,每次下跌都是一個成長的機會。人生也是。

18. 如果回檔幅度太大,你就需要檢視自己的部位,是不是比例失衡。例如 all in 在台灣或美國(台美聯動性高),或 all in 科技股。如果齊跌,跌幅也差不多,表示部位相關性太高。

19. 有錢就買 AOA,需要用錢就賣一點 AOA,這樣比較好。

20. 巴菲特自己有分散,但不能全買波克夏,美股比例太高。AOA 裡面已有波克夏。

21. 台灣、烏克蘭始終是大國博弈的棋子,感覺不好。自保策略:金融資產放海外。

22. 金融資產 = 證券;不動產 = 房地產;動產 = 車子、首飾。戰時若金融資產放海外,至少可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平安時再回來。

23. 戰略儲備:戰爭時可用的緊急預備資源,如石油、黃金、外匯存底、糧食、戰略金屬、醫療與防疫物資、特定用途機械、種子銀行等。現在川普想把加密貨幣放進去:比特幣、以太幣、索拉納、艾達幣、瑞波幣。

24. 目前談和的順序:美俄協議→美烏協議→俄烏協議。

25. AOA YTD 為什麼賺錢?明明重壓的60%美國是下跌?因為新興市場、歐洲上漲,彌補美國的跌幅。有誰猜到歐洲、新興市場與債券會上漲(EEM、PTY、AGG等)?

26. 歐洲在漲什麼?漲俄烏停戰的預期。市場永遠會領先人們的反應,是歐洲先漲,川普才行動。而 AOA 已經有歐洲了,可以完全放棄預測。

27. 新興市場漲什麼(EEM)?可能是Deepseek,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阿里巴巴為什麼漲那麼多?因為蘋果選擇阿里巴巴,又接入Deepseek。

28. 因為Deepseek的關係,中國科技公司被重新估價。

29. 中國拿美國的 AI 來蒸餾。把跟風玩到淋漓盡致。

30 常人能做的:多元資產、比例配置、長期投資。

31. 台灣沒什麼外匯管制,但理專會想方設法阻饒你。

32. 美元已很久沒跟黃金掛勾了。現在美元是美國財政部擔保貨幣。

第二十二次讀書會│第十二章:意外

  1. 不意外:下跌,漲太久會下跌很正常。
  2. 市場像春夏秋冬,春夏上漲,秋冬下跌。天氣也難以預測,身體也會需要休,偶爾需要休息久一點。
  3. 漲太久就下跌,跌完就反彈,也沒什麼原因,不用擔心。
  4. 修正區:從歷史高點下跌 10%,例如指數最高點位於100,90-100是修正區。
  5. 2010 年以來 15 年,大約發生 9 次修正區。
  6. 以前做量化分析時,很在意下跌的精準時間。
  7. 如何避免下跌?待在市場等它漲回來。
  8. 新聞與下跌不一定有關係,把新聞當小說看就好,不用影響投資決策。
  9. 就連911、陳水扁中槍、covid 這些重大事件,股市還是很快就恢復上漲。covid 期間只跌了 102 天;2022 年從下跌到上漲,花了 198 天,俄烏戰爭與股債齊跌期間。
  10. 股市經常緩漲急跌,但不是每次都這樣。有時也會急漲急跌、急漲緩跌。
  11.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等。
  12. 市場三不:不意外、不知道(避免後見之明偏誤)、不強求(順變,上善若水,順應自然),唯一的應對策略是「分散」,重押就等於過分自信。
  13. 只要市場有經濟活動,股價就會持續上漲。
  14. 遇到下跌 10% 要有平常心,1000 萬跌10% 就是少了100萬;如果資產很多,跌10%就等於跌掉一間房,要對短期的損失有耐心。
  15. 也不要因為短期暴漲而追高。
  16. 哲學: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兩次。每次市場變化都是新的。
  17. 總經學家常研究歷史,技術分析常研究線圖,仰賴過去數據並把它當為指引未來的訊號。我們應該了解: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始終在發生,所以不用浪費時間預測市場。我們對人也無法預測。
  18. 與金錢連動的所有事物,會隨文化與世代變動而改變,例如流行和趨勢。
  19. 當利率升高,會像上一次一樣,還是再前一次?不同資產類別的表現有什麼變化?市場的變化是累積不同的小變化產生的變化。
  20. 如果沒有這些人,歷史將會完全不同: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比爾蓋茲、愛迪生、金恩博士、普林西普(盤尼西林發明者)…這些人造成的影響超過其他事件的加總。
  21. 意外不是模型出錯,也不是我們智商低,而是機率(長尾、黑天鵝)。這些影響歷史的重大事件,沒有歷史軌跡可循。
  22. 當我們沒有預測到某件事而犯錯時,該學的是:世界總是出人意料。這不是分析失準,而是想像力不足。
  23. 例如創投,25年前幾乎不存在。而每家企業的籌資管道與失敗經驗,全部都是新的歷史典範。
  24. 重要的投資評估:有沒有外部會計稽核。沒有就當作詐騙。
  25. 經濟衰退的週期也越來越長,從2年、5年、8年到超過12年。
  26. 不用討論「市場為什麼會這樣」,重要的是「已經發生了」。
  27. 巴菲特的啟蒙書《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實際上書上的投資公式幾乎無效。它是好書,但你不能參照書中的公式,因為世界一直在變,書上的公式一直過時,使作者葛拉漢一直修訂這些公式。
  28. 當你讀歷史書籍,回顧的歷史越久,收穫越平淡。做好資產配置就好,上漲靠股票與風險型加密貨幣,止跌用穩定幣和公債,別亂猜。

第二十三次讀書會│第十三章:預留犯錯空間

1. 為了可能發生的意外,平時要預留犯錯空間。

2. 重點是比例(百分比),隨著指數越來越高,下跌的點數會越來越大。

3. 權值股或大型股的波動會比較小?不對。這次權值股的大跌,比比特幣波動還大。

4. 投資賠錢時,才會認真檢討自己的投資決策。這波是很好的墊腳石,有成長型心態,會更能輕鬆看待這次風波。

5. 事件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反應。受傷後怎麼看待跟處理傷口,會變得比較重要。比如怎麼看待感情傷害、投資失利。

6. 市場長期是上漲,搭上順風車,上漲會比較輕鬆。

7. 川普的關稅表亂算?不用認真看待,也不用研究,重點是川普一連串行為背後的目的。

8. 事實:真的想做;意圖:檯面上嘴砲,背後有其他目的。

9. 只有美債跟日圓上漲,全世界都大跌。

10. 千萬千萬千萬不能做槓桿(借錢投資)。槓桿就是破產的保證,一點小風波,你就完蛋。

11. 20幾歲破產,你還有時間賺回來、學到經驗,這應該算好事;50歲之後破產,你沒有青春,也沒有時間可以賺回。

12. 每次下跌,都是檢討投資策略跟標的的好時候。

13. 跌50%,回到原本的水位,不是漲50%,而是漲100%,這也是不能槓桿的原因。

14. 平常就要準備避險產品,比如穩定幣或國庫券。

15. 然後散戶又槓桿買債券,尤其是長債,再完蛋一次。

16. 如果關稅成真,更不能買債券,因為通膨、利率會上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尤其是長債。

17. 聽理專的話:股票賠一次,債券賠一次。他的目的只是賣產品。

18. 你絕對不會想到債券可能跌 91%。

19. 川普的主要目的是談判,談判的特性,就是會持續改變與調整,市場會很混亂。關稅是談判的工具,會持續變動,包括關稅豁免清單。

20. 槓桿人:融資保證金被斷頭,實現損失;關稅豁免清單出現後,其實沒事,槓桿的人都被迫出場了,留在場上等回血機會都沒有。

21. 不強求,不要預測,像水一樣。市場就是無法預測。

22. 線性思維:市場大漲時,以為未來可以持續賺錢(近因偏誤),大跌就嚇傻,然後買長天期債券,又賠一次。

23. 因為市場就是會變動,意外頻傳,只能用多元資產+比例配置+長期投資來應萬變。

24. 多數人只會認為市場不會變,就是會一直漲,然後加碼、槓桿、融資 All in,沒有分散的概念。然後信心爆棚,越壓越大,一點晃動就爆掉。

25. 別人會損失30%-100%,我們只損失10%(透過分散風險),這表示我們的預留犯錯空間很高。

26. 我們的配置跟巴菲特類似,有較高的現金(穩定幣)比例。

27. 風險有兩種: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

28. 系統風險:政治、戰爭風險、利率、通膨、匯率,較難透過分散投資。

29. 非系統風險:個別企業或特定產業,可透過分散風險來減少。

30. 灰犀牛風險:可預見但容易被選擇性忽略,像犀牛一樣忽然狂奔;黑天鵝風險:想不到吧哈哈。

31. 美股融斷:標普500跌7%,暫停交易15分;共跌13%,暫停15分;共跌20%,當天停止交易。

32. 碰過黑天鵝事件,就會很小心,沒道理撐過黑天鵝,扛不住灰犀牛。3天賠光3年獲利的投資人,以前多半沒碰過黑天鵝。

33. 風險管理的三個時間:事前、事中、事後。事前最重要。

34. 股債平衡就夠了嗎?不太夠,加入債權、穩定幣、加密貨幣、個股,會更穩且成長更好。

35. 現在的事後 = 未來的事前。把這次的關稅風波當作學習經驗。

36. 資產配置會讓財務韌性提高。

37. 高財務韌性才有餘裕,抗跌、恢復快、成長高(有餘裕逆勢加碼),所以抗跌很重要。

38. 盡量讓本業繼續賺錢,才能定時定額,賺到市場平均報酬。

39. 壓力太大,你會想砍掉部位,這就是財務韌性太低的跡象。

40. 老師目前的投資組合經過多次摧殘,已證明資產抗打能力強,且會越來越高,而且完全不依賴預測。

41. 70% AOA ETF+20% 穩定幣 +5%個股與加密+5%不動產債權。(核心原則是槓鈴策略)

42. 美國庫券比債券安全,短債比長債安全。美國庫券:SGOV、BIL;美國庫券穩定幣:USDtb(=BUIDL),日配息。

43. 建議黃金標的:GLDM(新的GLD,管理費更低)、IAUM;幣圈黃金:XAUT、PAXG。黃金的增值能力不如股票,比例抓總資產1%,不要買太多。

44. 美元議題不定期就會拿來被討論,美元只是我們計算資產的一個幣別,重點是你期待增值的資產是什麼?例如黃金、比特幣、AOA等等,它只是用美元計價,你買的不是美元本身。

45. 以貨幣來看,又有哪個貨幣能與美元抗衡?你應該擔心的是弱勢貨幣,例如台幣。

持續更新

下次讀書會時間

  • 04/13(日) 晚上20:30~22:00
  • 04/27(日) 晚上20:30~22:00

直播連結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