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老師表達時都很會照顧人的心情。

以前我都用數據來說服人,但這是一種較缺乏同理心的溝通方式。

同理心是一種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在溝通中,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信任、避免誤解、促進合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同理心的溝通行為仍然很常見。

今天引用這篇《如何培養同理心》的文章,針對缺乏同理心的 3 個徵兆,分別分享我自己培養同理心的過程。

缺乏同理心的徵兆:只講自己想講的話

這是一種「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的現象,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 不給對方表達機會,暢所欲言。
  • 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顧及對方的感受。
  • 經常打斷對方,或者提出與對方所說的話無關的問題。
  • 即使對方已經表達出不耐煩或不願意聽,仍然喋喋不休。

會造成這種「兩個嘴巴,一個耳朵」的現象,有可能是我們需要透過別人的認可來肯定自我,或只是單純缺乏同理心。

Steve 培養同理心的方式:傾聽

溝通就兩個字:傾聽。

在張老師那邊服務時,對方打電話來求助,我們不太可能講自己要講的話,而是聽對方傾訴。

這種經驗培養我們「多聽」、「少說」的習慣,而且必須這麼做。因為打電話來的人,很可能只差一步就會尋短,而你就是關鍵的那一步,同理心必須拉高拉滿。

這也訓練我開始比較能同理別人,在對方說話時,也比較能保持耐心、專心傾聽。

有時,單單重複並確認對方說過的話,對方也會覺得「你懂我!」。這樣做,即使我們講的話比較少,也能因為對方感到被同理,而更願意聽進我們說的話。

缺乏同理心的徵兆:以為自已的世界跟對方一樣

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盲點。因為我們生長背景不同,很難時時刻刻去同理每個人的決定和心情。

當我們有以下說詞,就要留意自己是否缺乏同理心:

  • 當有人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我們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應該早點想到。」、「跟我當年比起來……」。
  • 當有人做出我們認為極其瘋狂的決定時,我們可能會說:「這樣肯定完蛋。」、「你會後悔的。」

這些「忽略對方感受」、「不尊重對方選擇」的現象很容易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然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應該同理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的決定。

Steve 培養同理心的方式:讀書

我最近在辦《致富心態》的免費讀書會

這本書開篇說得好:每個人的理財經歷是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環境、加上個性、經驗和運氣,因此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財觀。一個人覺得再正常不過的財務決定,在某些人看來卻相當瘋狂。

這讓我發現,某些人在理財方面的心態或觀念是根深蒂固的,這與知識、智商或能力無關,也漸漸能理解為什麼許多人會做出不明智的財務決定,並同理這些決定。

缺乏同理心的徵兆:直接給建議

有時,當我們認為自己懂得越多、經驗越豐富,越容易陷入這類無法同理對方的處境:

  • 在沒有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之前,就輕率地給予建議。
  • 用祈使句等命令語氣給建議,如「你必須……」、「你不可以…..」。
  • 誤以為對方來尋求建議,其實只是在尋求支持。

這種情況在我們身為「長輩」或「前輩」的情況特別明顯。有可能是我們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對方的觀點是有偏差、或經驗不足的。

Steve 培養同理心的方式:陪伴

我在跟孩子相處時,特別能培養這方面的同理心。

我發現更多時候,他們只是想尋求支持而已,而不是真的要尋求建議。

當我使用祈使句,孩子反而不容易聽進去,有時會造成反效果。漸漸地,我就學會用「我覺得」來表達自己的建議,並學會「閉嘴」。

或許,他們只是想我們陪伴他們做每個決定。

延伸閱讀:《JoJo專訪:世界越快,心則慢》

總結

培養同理心是一門難學難精的功課,因為人性使然。我們太容易關注自己,覺得自己的事比較重要、自己的資訊比較正確。

這時我們就可以試著多讀點書,多傾聽,默默陪伴,反而能讓對方感到被同理,進而產生更好的溝通效果。

這邊特別推薦一本好書:《我想和你聊一聊》

延伸閱讀:《第4代時間管理:原則、羅盤、價值觀》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