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康的同理他人並保持原則?

請問老師為何沒有繼續做張老師志工了?

我喜歡助人,也當過張老師的志工。我在志工培訓期間得到很大的幫助,不過我在輔導個案時,容易把對方的心情帶回家。

在人生旅途中,與他人建立深刻的聯繫並展示同理心,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他人的感受,也能夠促進我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張老師在培訓同理心方面相當不凡,也因此助人無數,像我自己就是受惠者。不過,過度投入他人的情感世界可能會對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既然如此,怎麼健康地同理他人並保持自己的原則呢?

延伸閱讀:《如何用同理心溝通?缺乏同理心的3個徵兆》

為什麼要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如果沒有同理心,就難以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想?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為什麼有這樣的決定?

培養同理心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

  •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當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能夠更容易化解衝突、增強信任,並促進合作和相互支持。
  • 提高溝通效果:當我們同理並理解對方的想法,就能根據對方的情感需求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時僅僅只是聆聽或陪伴,也能達到溝通效果。
  • 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問題是由不同人的觀念衝突所造成,具備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感受,作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進而從複雜問題中尋找解方。
  • 調解對方心情:同理心可以促進我們的情感交流,使我們更容易體驗到與他人聯繫的滿足感,減少彼此孤獨感和抑鬱感。然而若沒把握好分寸,容易像我一樣,不小心就把個案的心情背在身上。

延伸閱讀:《如何用同理心溝通?缺乏同理心的3個徵兆》

過度同理他人,導致身心被帶著走的跡象

雖然同理心有這麼多好處,但「善良,也要有點鋒芒」。

過度同理別人,可能會對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長期把同理心放在不對的人身上,反而會讓自己陷入一個負面循環。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過於同理別人?以下有些跡象,可能顯示自己已經受到不良影響:

  • 情感耗竭:過度投入他人的情感問題容易使自己陷入情感耗竭,感覺身心像是被榨乾一樣,怎麼休息都不管用。
  • 承擔過多責任,無法放手:感到自己需要解決他人的所有大小問題,無法放手讓對方自己成長,也無法停止思考和擔心他人的問題。有時會覺得自己跳進去處理比較快。
  • 忽視個人需求: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他人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健康。
  • 過度共情:難以分清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在聽到他人的困難和痛苦時,感受到極大的情感波動,甚至比當事人還要強烈。
  • 邊界模糊:難以拒絕他人的請求,即使這些請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或時間限制。如果對方意識到這點,依然持續提出請求,很可能就踏入「情緒勒索」的範圍。

如何設定健康的邊界?所謂邊界又分為五種:

  • 生理:包括身體與個人周圍的私人空間。
  • :包括玩笑、對象、地點、時間或形式。
  • 物質:財物,包括是否借朋友車子、是否讓親戚小孩玩你的收藏品等。
  • 心理:包括想法、價值觀和意見。這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原則或信念。
  • 情緒:包括釐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否則容易情緒起伏、鬥爭心強或架起防衛心,而輕率給建議或莽撞地提出批判。

詳情請參考《擺脫內疚與情緒勒索,教你設立健康的人際邊界!》

健康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為了在展示同理心的同時保持個人心理健康,我們需要學會區分「同理」和「同意」,並建立健康的界線。這是我在讀《致富心態》時領悟到的,在讀書會社團也有紀錄當天筆記。

區分「同理」和「同意」

我們可以「同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但不一定要「同意」(認同)他們的行為或決定。

這種區分可以讓我們在支持他人時保持客觀,避免被捲入他人的困境。

例如,當股市震盪,我們可以「同理」別人想要趁此機會賺取高回報的心態,像是融資或是開槓桿,但不能「同意」這類高風險的投資策略。

記得愛自己

展示同理心並不意味著忽視自己的身心需求。我們應該定期進行自我照顧,保持身心健康。

每個人愛自己的方式不同,透過運動、放空、愛好、饗宴或與親友共度時光來實現,像我自己就是跟狗狗玩、健走或閱讀。

自我照顧有助於我們保持情感上的穩定,只有當自己處於良好狀態,才能更有效地支持他人。

尋求支持

當我們感到情感上受到影響時,不妨與信任的朋友交流,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甚至與 AI 聊天都可以。重點是,我們要適時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得到建設性的反饋和支持,避免情感上的孤立。

延伸閱讀:《張老師志工經驗談:家庭和諧與否往往和男性有關?》
延伸閱讀:《如何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3個來源都提到同一關鍵》

總結

健康地展示同理心並保持自己的原則,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他人,也能保護我們的心理健康。

我們需要學會區分「同理」和「同意」,設立心理界限,進行自我照顧,並在必要時尋求支持。這樣我們才能在展示同理心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原則和情感穩定。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