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該怎麼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呢?
這個問題極度重要,不但是一生的長遠目標,也是致富的關鍵,同時也有科學研究和歷史案例佐證。
真正幸福(和致富)的關鍵在於:知足常樂。
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不過這句話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太重要了。
就好像「多運動、注意飲食、早睡早起」是健康的根本,然後多數人覺得只是老生常談。
幸福的感覺不會隨財富增加而增加
我在 36 歲時財務自由,淨資產約為 2,000 萬新台幣;2015 年我 41 歲,淨資產約為 3,000 萬,今年來到一億大關。
之所以揭露這些數據,原因有三點:
- 幸福與財務不一定成正比:雖然我的資產在財務自由後又翻為 5 倍,但我的支出並沒有增加 5 倍,還是維持原來的水平。幸福不是花錢買來的。
- 驗證自己用的和教的策略是正確的:要怎麼證明自己的投資方法有效,最重要的是看個人績效,年輕人又稱「附上人權」。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境界。
- 5倍成長,平均年報酬僅需 12.18%:很多人在追求極高的報酬,甚至不惜開槓桿,其實不容易有錢,風險反而很高。只要把目標設定在 8%-12%,加上一點耐心,就能獲得成倍的果實。
知足是幸福的關鍵
致富的關鍵在於知足,這是真的。
如果我對生活不知足,就會透過大量消費來滿足,提高支出的同時減少未來的財富;如果我對 8%-12% 的報酬不知足,就會做出危險的投資決策,提高財務風險。
讓我們分別以致富的軟實力、華人智慧、心理學研究等3個面向,來探討「知足」對幸福來說到底有多重要,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富。
《致富心態》談幸福
真正會使人致富的是心態,不是投資組合或資產配置。
《致富心態》是我大力推薦的一本好書,書中提到的許多觀念被作者稱為「致富的軟實力」,是我們變有錢與獲得幸福的關鍵所在。
裡頭有句話非常迷人:
更白話一點的意思是:幸福就是知足。
期望越高,獲得幸福就越難;心靈不滿足,就會追求更高報酬、更多物資、更奢華的生活。
在書中提到兩位億萬富豪,一位是古普塔,一位是馬多夫,都是因為無法感到滿足,用非法的方式試圖獲得更多財富,最後身敗名裂;而其他因為滿足感不足,採用合法方式賺更多錢的富豪們,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華人智慧談幸福
華人有許多古老的美德和智慧,仍被中華民國傳承下來。
大文人司馬光著有一篇《訓儉示康》,裡頭有段提到:
-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共同的美德;奢侈是共同的罪惡。
- 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有道德的人都從節儉做起。
-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對權勢、財富的慾望小,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可以依正道行事。
簡單來說,當我們學會節儉,就不容易被物質綑綁,覺得一定要「擁有什麼東西」才是幸福、才是有錢。
如果一直買東西,就是被物品奴役,自然不容易致富,也不容易感到幸福。
而節儉一定要知足才能成立;不知足,只會鋪張浪費,省不了錢。
史丹佛大學談幸福
史丹佛大學有一堂極具盛名的「快樂心理學」,是學生擠破頭也要搶修的課。授課的艾瑪‧賽佩拉教授出了一本書《你快樂,所以你成功》,提到:
書中談到許多我們對快樂與成功的迷思,然後舉出六大關鍵,協助讀者把幸福化為動力:
- 活在當下,享樂也要在當下。(即,心流)
- 強化韌性,越挫越勇。(即,反脆弱)
- 保持平靜,用對能量就不會累。
- 學習無所事事,讓大腦放空。
- 善待自己,對自己更寬容。
- 心懷慈悲,多點同理心。
接著作者提到一個關鍵,大意是:「社群比較」正是慢性焦慮的主因。少跟別人比較,多對自己擁有的感到滿足。
總結
要感到幸福,知足是關鍵,知足才能讓我們對「中間的報酬」感到滿足,不會追求高報酬又高毀滅性的投資策略;知足也能讓我們對已經有的感到滿足,不會過度消費,隨著時間慢慢累積財富。
知足常樂才容易成功,因為知足的人容易產生幸福感,最後也得到金錢,是一事多倍的高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