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 12%的利率才能借到錢 ,是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嗎?
在理財市場中,12% 高收益債券或債權看似具有極高的吸引力,但這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例如之前暴雷的旭新,就宣稱能提供 8% – 12% 收益的債權。
這樣的產品吸引人們投入資金,投資人誤以為能穩健賺取高回報。然而,辨識理財商品時,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盯著高報酬,更要對風險進行深入評估。
為何市場上會有12%高收益債券與債權?

市場上出現 12% 這樣的高收益債券,背後原因可能不只一個,通常反映出潛在的風險或特殊情況。以下是三種可能的原因。
1.詐騙風險
高收益有時是詐騙手段,利用吸引人的回報率來引誘投資者進行高風險甚至是非法的投資。
在這些情況下,發行方可能根本無意履行債務,或以龐氏騙局的形式運作,直到資金鏈斷裂,投資者蒙受損失。因此,面對這樣高收益的產品時,應特別警惕其合法性與安全性。
過去我也接觸過很多的的高收益債券,不安全的公司體質,或不透明的投資標的總讓人心生疑慮。同樣主打 8% – 12% 高收益債權的旭新與房巢,近期也因涉嫌詐欺而陸續遭到調查。
2.借款方信用不佳
另一個常見原因是借款方的信用狀況不佳。無法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企業或個人,通常轉向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市場與投資者。這些借款方的經營狀況可能非常不穩定,甚至瀕臨破產。
3.新興市場紅利
有些高報酬的短期投資機會出現在剛崛起的行業或領域,例如加密貨幣、中心化交易所或去中心化 Defi 投資項目相關的投資。這些新興領域往往能在短期內帶來驚人的報酬,讓投資者快速獲利,當然風險可能也很大。
在加密貨幣市場暴漲暴跌的狂熱周期,頻繁交易的投資人往往傾向借錢追高或低接,因為預期潛在的價差利潤豐厚,他們通常願意付出很高的短期借款利率,而這種做法則使市場的放款人可以得到較高的放款收益。
如何辨識理財商品?
當我評估一個理財商品時,首先會問自己:「我會投資這個產品嗎?」如果我的答案是「不會」,那麼這個產品也不應該向他人說明。即使高收益看似吸引人,但如果隱含的風險過高,最好的做法是避開它,保護自己的資產。
作為獨立理財顧問,我們擁有客觀分析的自由,能夠冷靜地判斷哪些產品值得投資,哪些不值得。而不像一般理專,因為受雇也受制於機構壓力,可能需要推薦自己不認同的商品。
總結
如何辨識理財商品?要先問自己會不會投資。自己真的會投資,再與他人分享。
當我們遇到高收益債券或債權,要先評估它的利潤怎麼來?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再高的利潤也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