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最近物價又漲了,感覺在台灣生存越來越辛苦。

的確,物價高漲、薪資凍結、實質購買力逐年下降一直是台灣長年的問題。

不過通膨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議題,牽涉層面很廣,台灣政府能做的也挺有限,畢竟我們已經是一個已開發國家。

本篇我們來稍微聊聊不同的通膨類型及成因。

  • 良性通膨:2%-4%;Fed會控制利率在3%-5%左右。
  • 高通膨:5%-49%之間,類似亞健康狀態。
  • 惡性通膨:50%以上,或更高。
  • 通縮:<1%,或負值。

通膨成因的話,大致可分為這幾種:

  • 供不應求:以需求面提升為導火線,導致商品售價(物價)逐漸提高。
  • 成本提高:以商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為導火線,導致商品售價(物價)逐漸提高,如之前的衛生紙之亂,為成本提高所導致。
  • 預期心理:消費者的預期心理也可能會導致通膨,常見的是消費者在颱風天把蔬菜和罐頭搶購一空等,間接導致菜價上漲(與成本提高也有關係)。
  • 國際關係:由於政策、匯率、關稅等調動,導致部分物品漲價或下跌。

良性通膨(Moderate Inflation)

通膨如果落在2%-4%屬於良性,會比較有利於經濟成長。

為什麼良性通膨可以促進經濟成長?大致有幾個原因:

  • 提高企業利潤:良性通膨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利潤的增加會鼓勵企業增加投資和擴大生產,從而促進經濟成長。
  • 提高薪資水平:企業的利潤上漲也意味著薪資有上升的可能。假設薪資上漲,就能會提高上班族們的購買力,從而刺激消費,進一步提高其他企業的利潤,形成良性循環。
  • 提高就業率:企業利潤上漲也表示企業能雇用更多的勞動力,從而降低失業人口、提高就業率。
  • 降低實質利率:良性通膨可以使名義利率(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利率)的上升被抵消,從而降低跟銀行貸款的實質利率(名義利率減去通膨得到的實質利率)。實質利率的下降會鼓勵企業和家庭借貸(主要為信貸),從而增加投資和消費的額度,促進經濟成長。

雖然良性通膨對經濟有正面影響,但實質購買力還是仰賴於人們實際得到的收入。就如查理‧蒙格提到:

問題出在獎勵機制。

如果通膨產生的利潤最後都流進企業跟老闆口袋,而非獎勵生產者或提高就業率的話,就容易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局勢。

所以,實質購買力和通膨不一定是正相關,有時選擇更好的機會、為更好的人工作,也是一個解方。

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

惡性通膨及高通膨是我們這幾年面臨的挑戰,主因當然和瘟疫、戰爭有關,不過也有其他因素會加劇通膨。

  • 瘟疫:瘟疫(例如COVID-19大流行)通常使我們無法出門消費,減少了供應和需求。這可能導致短期內的通貨緊縮,因為消費力下降,但也可能導致長期的通膨,因為政府可能需要增加貨幣供應以應對經濟挑戰。
  • 戰爭:戰爭通常伴隨著大規模的政府支出,包括直接的軍事支出、間接的戰略支出及友善國家的救援物資等,這可能導致通膨。此外,戰爭也可能中斷供應鏈、生產成本上升等,導致物價上升。
  • 需求面上升:上述提到的是供給面減少,而需求面上升也會增加通膨,例如政府用過激政策刺激經濟大幅提升貨幣供應量消費者過度消費等。
  • 其他結構性因素:還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會導致通膨。例如某項資源被單一國家或企業壟斷(石油、天然氣等),或是貨幣貶值導致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從而通貨膨脹。

自從金本位制被取消後,就多了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調整經濟:用印鈔票來解決實質的經濟問題。

通縮(Deflation)

通縮的成因和通膨相反。通縮產生的問題比惡性通膨更嚴重,不只是實質購買力下降,還會造成經濟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造成通縮的原因有這幾種:

  • 需求不足:當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不足以支撐經濟生產力時,價格可能下降。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濟衰退或經濟不景氣時。
  • 生產過剩:當生產過剩,產品供過於求時,企業可能會降低價格以促銷銷售,導致通縮。
  • 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可能會降低生產成本,本來應該是好事,但如果終端價格無止盡下降,就會造成通縮。
  • 產業結構:過度成熟的產業,如汽車製造和電子產品製造,但這些產業的增長有限。如日本多是成熟的產業,這導致它們的成長非常有限。
  • 人口紅利下降:高齡化社會會導致消費力下降,因為除了醫療成本外,老年人通常傾向於節省而不是消費。日本人口老化率極高,並且人口正在緩慢減少,容易導致通縮。
  • 不讓資金流動:讓資金流動可以為經濟創造價值,從而產生收益;但如果過度儲蓄,就會讓錢成為「死錢」,無法創造經濟價值產生通縮。儲蓄雖是美德,但也不能走到極端,而日本就是個講究儲蓄的國家,台灣可能因為早期日治的關係,老一輩也有這個習慣。
  • 貨幣政策:過度收緊的貨幣政策或中央銀行收縮貨幣供應可能會導致通縮,因為貨幣供應減少。
  • 信用緊縮:信用市場的緊縮可能導致企業和消費者難以獲得貸款,限制了支出,進而引起通縮。
  • 低利率政策:日本在1990年代初爆發了一場金融危機,導致資產價格急劇下降,並使許多銀行陷入困境。為了應對危機,日本政府實施了低利率政策,但經濟仍然陷入長期衰退,導致一連串惡性循環;2024 年,中國是全球唯一陷入通縮的主要國家

總結

簡單來說,通膨、惡性通膨或通縮整體跟供需法則有關,也跟利率、貨幣及政策有關,是一個多層面的問題。

台灣雖然人均GDP還不錯,但整個經濟體較小,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有限,且有彭淮南打下的江山,抗通膨能力還算穩定。如果換其他國家有同樣的處境,或許會更糟糕。

這邊還有一支 Ray Dalio 團隊製作的《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影片,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通膨、交易、信貸和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讀者可當作進階學習來看看。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