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控制風險的,是「成功預測」?還是「減少損失」?
這是我在免費讀書會社團直播時發布的有獎徵答,獎品是我的新作《我 36 歲就退休》。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許多投資達人經常預測風險、預測市場,然而投資實際上無法預測,尤其是短期波動更加複雜。
為何投資無法預測?
投資人常把重心放在預測市場或價格走向,希望能準確抓住買賣時機。
然而,投資市場的波動如同地震和颱風,無法預測其確切發生的時間與幅度。最近有凱米颱風,難得全台各地連放兩天颱風假;前陣子有403地震。
颱風我們還能提前觀測,但其路徑與威力都無法準確預測,甚至連是否放假,政府都難以決定;地震更是突如其來,即便有 APP 警報,最多提前數秒,有時連警報都不準。無論哪種天災,我們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強化房屋結構或水利設施。
這與投資很像,許多人輕忽了小機率事件帶來的大損傷風險,認為發生的機率太小不用擔心。然而,真正應關注的是影響的大小,而非發生的機率。
那些地震中受損的房子,常是挑高天花板與落地窗設計,一樓缺乏足夠的柱子與牆面,建築業稱之為「軟腳蝦建築」。而那些排水設施不足的縣市,在遇到颱風時更容易成為「水鄉澤國」,如這次凱米颱風造成高雄嚴重淹水,整個地下停車場 800 輛車泡湯,地面上則水深及腰。因此,我們應加強的是減損,而非預測。
什麼是有效的投資策略?
既然無法預測市場波動,我們需要採取更穩健的投資策略來避免破產風險。以下是幾個關鍵步驟。
關鍵1:分散投資,持有多元資產
分散投資是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透過將資金分散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和市場中,可以降低單一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把資產比喻為柱子,個股比喻為磚頭,ETF 比喻為牆面,那麼一個理想的投資組合應具備不同的柱子、各種磚頭和結實的牆面。僅投資一股個股,就像一樓地基只有一塊磚頭,遇到地震時,這種結構顯然無法支撐。
關鍵在於柱子的低相關性。例如,將資金分配在股票、債券、黃金和加密貨幣等不同的投資工具(不同的柱子),比僅投資股票(只有一根柱子),能提供更穩固的保障。
關鍵 2:做好比例配置
每種投資都有其獨特的特性。例如,股票具有較高的潛在報酬,但短期波動也較大;債券則潛在收益較低,但有到期還本的保障(在不違約的前提下);黃金普遍被視為避險資產;加密貨幣則擁有極端的波動性和潛在成長。
理論上,波動和風險越高的產品,我們應該保持較低的投資比例。例如,加密貨幣市場目前仍充滿投機性和不確定性,我們不應該將投資組合中高達 95% 的比例分配給加密貨幣(風險幣),並稱其為「分散投資」。
關鍵3:長期投資,緊緊抱住
投資者應該注重長期成長,而非短期獲利。市場波動是正常的,市場波動等於上漲 + 無法預期的下跌,我們不能只要上漲、不要下跌。就實務經驗來看,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可以獲得更穩定的回報。
延伸閱讀:《要多元資產!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比例配置(股6債4)!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延伸閱讀:《要緊緊抱住(Buy and hold)!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如何避免預測市場?
要避免產生「預測市場」的心態,除了將投資類比為地震或颱風來理解外,我們還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策略,避免自己被市場波動干擾。
- 專注於長期目標:確定明確的長期財務目標,能幫助我們減少對市場短期波動的關注。例如國人為了買一棟房,願意設立頭期款目標,並如期繳房貸,而不須時時關注房地產實價登錄的價格波動。又比如退休、FIRE 或子女教育基金等,關注這類長期目標,可減少市場雜訊的干擾。
- 了解短期波動的的成因:市場波動是正常的,包括市場情緒、正常回檔等,我們應該學會忽略短期市場新聞和情緒,專注於基於資產配置面的長期投資決策。
- 專注在自己身上:關掉APP、不留意新聞、不看股價,不去理會市場,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花時間與自己相處。
- 評估風險容忍度:風險容忍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年齡、財務狀況和投資目標。依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透過資產配置組合讓總資產每次回檔不超過 10%-20%,這樣可以避免因市場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投資決策。
- 獨立思考,避免跟風: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應該基於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而不是僅僅跟隨市場潮流或他人的建議。這有助於減少因群體心理而導致的錯誤決策。
延伸閱讀:《為何不要預測市場?預測市場的7個盲點》
總結
投資市場的波動如同地震和颱風,無法精準預測。我們需要懂得將重心放在減損,而非預測。透過分散多元投資、比例配置、注重長期投資,可以有效提高投資的穩定性,避免「一直投資一直賠」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