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是騙局嗎?解析99%保戶不知道的收費陷阱與隱藏貓膩

我曾以為投資型保單是結合保障與投資的聰明選擇——直到深入了解後,才驚覺投資型保單的資金利用效率極低,還藏有各種保戶難以察覺的收費陷阱與貓膩。

我曾經也對投資型保單充滿信心,甚至還特地研究過它的運作邏輯。

和許多人一樣,當時我以為投資型保單是結合保障與投資的聰明選擇——直到深入了解後,才驚覺投資型保單的資金利用效率極低,不但成本高、報酬差,還藏有各種保戶難以察覺的收費陷阱與貓膩

如果不理解投資型保單背後的結構與費用邏輯,像我當年一樣投入的朋友,本金往往會在無聲無息中被高額手續費蠶食,最後離財務自由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是李紹鋒(Steve Li),專長是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36 歲達成財務自由。這篇文章,我將分享過去我曾踩過的坑,希望幫助你看懂投資型保單背後的本質,避免再被包裝精美的「理財商品」誤導。

以下我會以實際商品——安聯人壽 10 來旺變額萬能壽險為案例,具體說明為什麼「投資型保單不能買」,並解答許多保戶最常問的問題:

  • 投資型保單是什麼:本質是一種「投資連結型保險商品」,但內含成本遠高於一般投資工具。
  • 投資型保單對保戶不利的 2 大原因:成本極高(多重收費);投資績效普遍落後市場。
  • 破解業務員常見話術與保戶迷思:包括「買投資送保險」、「買保單是保障與投資兩全其美」、「不懂投資就交給專業」等等。
  • 真實案例解析:投資型保單收費到底有多高?透過試算與費用說明,揭露潛藏風險與報酬落差。

投資型保單是什麼

投資型保單,全名叫「投資連結型保險商品」(簡稱「投連」),常見的有「變額壽險(VUL)」和「變額年金(VA)」。

它是一種把「保險」和「投資」包在一起賣的金融商品。

簡單說,就是你繳的保費會被分成兩部分:

  1. 一部分拿去買保險(比如身故保障、醫療保障等)
  2. 另一部分拿去投資(像是連結基金、ETF、或保險公司自家設計的投資標的)

這聽起來好像很聰明,畢竟「保障+理財一次搞定」,但其實這種設計有很多潛藏成本複雜的收費機制,導致:

  • 投資部分的報酬被費用吃掉很多
  • 保險部分的保障也沒想像中划算
  • 很多人買了幾年才發現本金沒增長、解約的代價又高昂

如果你是為了「投資」目的而買這類保單,其實可以用更低成本、效率更高的方式達成相同目標。下一段我們就會開始拆解投資型保單的各種「收費貓膩」。

為什麼不推薦購買投資型保單?

投資型保單收費名目多,成本極高

投資型保單收費很複雜,除了保費,還會有管理費、保險成本、解約費、投資操作費等等。

保險相關成本

  • 保險費用:為保險保障部分支付的費用,例如死亡保險費、醫療保險費等,屬於基本保障成本。
  • 保單管理費:保險公司為管理保單所收取的費用,包括行政、文件處理等日常管理支出。
  • 解約費用(退保費):若提前退保,需支付的費用,通常依持有年限逐年遞減。
  • 保證費用:為提供最低保證收益或附加保險保障所支付的額外費用。
  • 額外附加費用:例如保單貸款利息、變更保單條款手續費等。

投資相關成本

  • 投資管理費用:基金或保險公司對投資資產收取的管理費,類似基金管理費,通常每年約1%~2%。
  • 銷售手續費(前端負擔):購買保單時的一次性銷售佣金或手續費,有些分期攤提,短期內費用較高。
  • 交易成本:買賣投資標的時產生的手續費、印花稅等費用,頻繁交易會累積成本。
  • 分離帳戶費用:投資於保險公司自創分離帳戶時,扣除的管理或操作費用,通常資訊不透明。

這些費用加起來往往比直接買股票或 ETF 高出很多,等於你賺的錢一部分被扣掉,長期下來報酬很難跑贏市場。

投資型保單的投資績效不佳

投資型保單屬於「間接金融」工具,意思是它透過保險公司或銀行這層管道,幫你投資股票或 ETF。

與你直接在證券交易所買股票或 ETF 相比,投資人與投資標的之間多了一層「中間人」。這層中間結構往往導致投資績效比不上你自己直接買的標的。

更重要的是,保戶通常無法追蹤自己熟悉的指數,比如台灣加權指數或美國的 S&P 500。

相反地,投資型保單裡的資金多半投向保險公司自創的「分離帳戶」或「專屬投資組合」,這類投資標的透明度較低,績效往往也無法與你自己直接操作的股票或 ETF 相比。

事實上,很多保戶對於自己保單中資金真正投資在哪裡,往往一無所知。

賣投資型保單,實際賣的是垃圾債券,還賣 600 億?

根據台灣《投資型保險投資管理辦法》,投資型保單理論上只能直接投資信用評等在A-以上的債券。

不過,保險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工具是「目標到期債券基金」(target maturity bond funds)。這種基金會在一定期限內持有一籃子債券,到期時基金結束運作。保險公司把資金投給這些基金,等於「間接」投資這些債券。

目標到期債券基金(target maturity bond funds)會以類全權委託的方式,間接持有大量投資等級以下的債券(BBB-以下),也就是俗稱的高收益債券或「垃圾債券」。

這種做法被金融監管人士批評為「監管套利」,指金融機構藉由不同監管法規之間的漏洞,降低法遵成本並獲取了更高的利潤。

因為壽險公司本身不能直接買垃圾債,但透過投信基金,卻可以間接持有,造成投資型保單內含大量垃圾債券,狂賣超過 600 億元的現象,引起金管會的關切。

破解投資型保險業務常見話術

投資型保單不是「買投資送保險」

業務常說:「這張保單就像是買投資送保險,一舉兩得!」

實際上,你繳的這筆錢不會免費送你保險,而是從費用中分開支付保險成本與投資成本。

正確做法:列出投資型保單的總成本。

投資型保單不等於「保障與投資兩全其美」

常見說法是:「這張保單讓你同時擁有保障和投資,一石二鳥!」

事實上,保險與投資的本質與目的完全不同。

保險是風險管理工具,重在保障與轉嫁損失;投資則是資產增值工具,追求報酬與效率。

投資型保單硬把兩者綁在一起,你買的不是一個「加值優惠包」,而是同時買了兩樣東西:一份保額不夠的壽險+一個績效不明的投資帳戶。

而且,這兩者加總後的費用與效果,往往比你分開購買還差。結果往往是兩頭空、兩邊都不划算。

正確做法: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

投資型保單無法實現「不懂投資就交給專業」

業務會說:「你不懂投資沒關係,把錢交給保險公司幫你專業操作就好了!」

問題是:這些「專業」操作缺乏績效保證,也缺乏透明機制。

投資型保單多數採用保險公司自設的分離帳戶或「類基金」產品,投資內容你看不到、績效你無法追蹤,而且還要付出不低的管理費。

正確做法:自己學會基礎的投資原則,選擇便宜透明的 ETF。

投資型保單收費到底有多高?解析實際案例

以投資型保單安聯人壽 10 來旺變額萬能壽險為例,其收費項目主要包括保險相關費用、投資費用與提領相關費用。

保費費用(前期費用)

  • 第 1 年:目標保險費 60%,超額保險費 2%
  • 第 2 年:目標保險費 30%,超額保險費 2%
  • 第 3~5 年:目標保險費 20%,超額保險費 2%
  • 第 6 年起:目標保險費 0%,超額保險費 2%

保單管理費

  • 每月 NT$100(符合「高保費優惠」可豁免)

保險成本(COI)

  • 每月依年齡、性別、體況與「淨危險保額」計算(保額-帳戶價值)

投資相關費用(實際會收取)

  1. 申購手續費:指數股票型基金 0.5%
  2. 保管費:國內指數股票型基金:年費 0.05%;海外指數股票型基金:年費 0.1%。
  3. 管理費:
    • 停泊帳戶:年費 0.2%(內扣於利率)。
    • 國內指數股票型基金:年費 0.7%(內扣於淨值)。
    • 海外指數股票型基金:年費 1.2%(內扣於淨值)。
  4. 轉換費用:
    • 每年超過 4 次轉換,第 5 次起每次 NT$500
    • 若符合「高保費優惠」:每年 6 次免費,超過再收費。
    • 線上操作則不計入次數。

提領相關費用

每年超過 4 次提領,第 5 次起每次 NT$1,000

透過投資型保單買標普 500 指數 ETF IVV 的成本與報酬?

如果你透過安聯人壽這份投資型保單購買的是 IVV(iShares Core S&P 500 ETF,屬於海外指數股票型基金),以下是你會實際支付的費用。

✅ 一次性費用

申購手續費:0.5%(每次投入金額的 0.5%),例如投入 NT$100,000,手續費為:100,000 × 0.5% = NT$500

✅ 每年持有成本(年費)

這是內扣於基金淨值中的費用,也就是不會額外跟你收錢,但會反映在基金的報酬率中。

總年費 = 0.1% (保管費)+ 1.2%(管理費) = 1.3% / 年。

投資型保單的 1~3 年 IVV 報酬

透過安聯人壽這份投資型保單,近 3 年報酬的「IVV」成長為 40.39%。

那麼不透過投資型保單購買 IVV ,其費用與報酬分別為多少?

不透過投資型保單購買 IVV 的成本與報酬?

根據 MoneyDJ 的 IVV 基本資料,其總費用僅 0.03%,是投資型保單(1.3%)的 1 / 43。

此外,真正 IVV 的 3 年報酬為 48.92%,比投資型保單的 40.39% 高了 8% 以上。

至此,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結論:

  • 投資型保單買的 IVV:每年 1.3%,換來 3 年 40% 報酬。
  • 直接購買 IVV:每年 0.03%,換來 3 年 48% 報酬。

投資型保單的結論:保障與投資都不划算

投資型保單表面上結合「保險保障」與「資產投資」,聽起來兩全其美,但實際操作上,保險太貴、投資太差

  • 保障端:每月都有高額保單管理費與保險成本,成本隨年齡上升,可能吃掉帳戶價值。
  • 投資端:收取多項費用(申購費、管理費、保管費等),投資商品常常是成本高、績效低的替代品,還可能暗藏高風險商品(如高收益債)。
  • 透明度低:多數保戶不了解保單內部到底在投資什麼,或真正的報酬率如何。
  • 彈性差:解約或轉換投資標的雖無罰金,但提領、轉換等操作仍有限制和手續費。

總結來說,投資型保單既不是好保險,也不是好投資。與其用這種複雜又收費重重的工具,不如保險單純買保障,投資自己來做選擇,不但省錢,也更有效率。

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