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長是幫大家把錢分配到不同的投資工具上,比如美股、ETF、加密貨幣等等,確保風險不會太高的同時又追求收益,提高資金利用率。
我能在 36 歲達成財務自由,並在 50 歲累積到 9 位數的資產,真正的原因是不買房、不買車,全部投入金融資產。
最近有同學問:「老師!我最近賣房地產賺了一筆錢,你怎麼看?」
我的觀點是:
- 房地產的長期報酬很難跟股市大盤抗衡。
- 房地產的淨利才是關鍵,別被毛利騙了。
- 所有房地產成交紀錄都是個案,個案不能複製。
李紹鋒Q&A:房地產很賺錢?長期報酬很難跟股市大盤抗衡
首先,恭喜同學靠房地產賺錢!
但我們得冷靜來看,房地產真的是最好的投資選擇嗎?
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的報酬率其實很難穩贏股市大盤。
什麼是股市大盤?就是像台股加權指數或美國的 S&P 500 (標準普爾 500)這種代表整體市場的指數。
根據歷史數據,股市大盤的年化報酬率(也就是平均每年賺多少)大概在8% – 12% 之間。
而台灣房地產近 22 年來成長 6% – 7%,已經是多頭市場。若時間拉長,全國房地產平均年漲幅為 2% – 4%。
買房地產與買金融資產,資產幾年後翻倍?
常有人問:「買房地產還是金融資產,哪個讓錢翻倍更快?」
我們用 72 法則(72 ÷ 年報酬率 = 資產翻倍年數)來算,假設房地產 A 年增長 4%、房地產 B 年增長 6%;金融資產 A 年均報酬 8% 、金融資產 B 12%,分別看看幾年資產翻倍:
- 房地產 A 年增長 4%:72 ÷ 4 = 18 年,資產翻倍。
- 房地產 B 年增長 6%:72 ÷ 6 = 12 年,資產翻倍。
- 金融資產 A 年報酬 8%:72 ÷ 8 = 9 年,資產翻倍。
- 金融資產 B 年報酬 12%:72 ÷ 12 = 6年,資產翻倍。
李紹鋒Q&A:賣房拿到一大筆錢?淨利才是關鍵,別被毛利騙了
不過,也有人會說:「老師,房地產賺得多啊!我買低賣高,利潤超高!」
這話看似沒錯,但買賣房地產賺來的資本利得是「毛利」,而不是「淨利」。
- 毛利:產品本身的買賣價差。
- 淨利:扣掉所有成本、費用、稅後的真實利潤。
買房賣房聽起來簡單,但成本可不少。
- 房貸利息:年利率 2%-3%,依複利計算。
- 裝潢費:大約占房價 15%
- 買賣仲介費:買方 2%、賣方 4%。
- 代書費。
- 修繕費。
- 房屋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
因此,房地產的毛利(買賣價差)看起來漂亮,但賺到淨利才是真功夫點。

李紹鋒Q&A:真有房地產案例大賺?個案不能複製
房地產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非同質化商品」,意思是每間房子、每塊土地都獨一無二。
地點、屋況、市場需求,甚至買賣時機,都會讓報酬率天差地別。
舉例來說,有人說他買土地賺了 8 倍,聽起來很誘人,但這可能是因為他買在開發區、時機完美,或有特殊管道拿到低價。
這種「極端個案」對一般人來說,參考價值很低,因為你很難複製同樣的條件。
再看看台中或台北的豪宅市場,很多人以為豪宅穩賺不賠,但像仁愛帝寶這樣的頂級豪宅,近年價格卻凍漲,甚至有些買家賠錢賣出。為什麼?因為豪宅價格已經到達天花板,市場需求不如預期。
此外,中古屋市場(參考信義房價指數)或預售屋市場(參考國泰房價指數)漲幅也不同。而且預售屋最後會變成中古屋,到底要參考哪種房地產指數?也是一個議題。
所以,單看某個房地產案例的成功,根本無法套用到另一筆交易。
金融資產的收益可複製
相反地,金融資產的表現相對容易複製。
假設你和朋友在同一時間、用相同金額買台股 0050(台灣 50 指數ETF)、美股 S&P 500 指數型基金,或甚至比特幣,你們的報酬率幾乎一模一樣。
為什麼?因為金融資產是「同質化商品」,價格公開透明,市場機制決定報酬,沒有地點或屋況的差異。你只要買進並長期持有,結果不會差太多。
這說明一件事:如果你跟我學,跟我買一樣的金融資產,李紹鋒現在的 9 位數資產,你未來也有機會累積到。
李紹鋒結論:金融資產是比房地產更好的選擇
總結來說,房地產投資確實能賺錢,但它不是投資的最佳選擇。
- 長期來看,股市大盤的報酬率通常更穩定、更高;
- 買房地產賺的那一大筆錢看起來誘人,但扣掉各種成本後,淨利可能不如預期;
- 房地產的每筆交易是獨特的,難以複製。
相較之下,金融資產是更好的選擇。也歡迎跟我一起學習正確的投資方式。
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