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標就是協助各位的資產累積到 2,000 萬。
2,000 萬是我當初為自己設立的退休目標,達成後我便實現了財務自由。隨著市場長期上漲,資產自然增長到 1 億 2,000 萬,每月被動收入從 10 萬提高到 50 – 80 萬。
這一切都是從那 2,000 萬的退休規劃開始,因此我格外希望大家能盡早累積到 2,000 萬資產。
關於退休規劃這件事,有些人把一棟房地產視為整個人生的財務結晶;有些人會問「2,000 萬真的夠嗎?」;有些人覺得退休還很遙遠,等 50 歲再煩惱。問題是:
所以,不管你是否願意,如何好好規劃退休所需的財務是一件必須認真面對的事情。
為何我們對退休規劃這麼陌生?
人們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活這麼久。
在 19 世紀大規模的工業化之前,全球各地平均壽命不超過 40 歲;到了近代,我們有良好的公共衛生設備,人們也越來越懂得補充營養,再加上醫療進步,平均餘命從 60 歲逐年上升到 80 歲左右。
壽命增長,我們的財務知識卻不一定有增長。過去的人經常工作到不能動為止。退休制度始於德國「第二帝國」時代,早於納粹崛起之前。那時全世界幾乎沒有退休規劃的觀念。在 1920 年,65 歲以上的男性仍有 60% 待在職場,使得我們對退休方面的經驗相當陌生。
經歷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家庭有著財不露白的「美德」,且在許多教育系統中,財務知識和退休規劃也不是必修課程,這導致大多數人在進入工作崗位時,對如何規劃退休缺乏基本的知識和概念。
同時,有些人不一定願意面對年老和退休的現實。到這種心理逃避使得他們延遲開始退休規劃 。
周遭同溫層也會影響我們長期財務決策,像是購房、結婚、教育等,而忽視了長期的退休規劃。這種短期思維認為退休還很遙遠,使得我們往往延遲對退休的規劃。
最後,金融市場和退休投資選項的複雜性使得普通人難以理解和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
一般人的退休規劃有哪些盲點?又忽略哪些風險?
儘管市面上有許多退休產品和計劃,但它們的規則和運作方式可能對普通人來說過於複雜和晦澀 ,或著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陷阱。
退休規劃的盲點 1:沒考慮過延壽風險
延壽風險指的是退休後壽命超過預期,導致退休金不足的風險。許多人忽視這一點,未能在退休規劃中準備足夠的資金來應付長壽的情況。
知名動畫《葬送的芙莉蓮》,已退休的矮人戰士艾冉說過一句:
假設我們在 65 歲從職場退休,活到平均餘命 80 歲,有整整 15 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工作收入,這 15 年的食、衣、住、行、育、樂、醫療與意外支出,總共要多少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110 年家庭收支調查」,平均每人每月消費 23,515 元,一年 282,120 元。
至於每戶支出呢?每戶家庭的年支出則參照主計處 111 年「平均每戶家庭收支按經濟戶長年齡組別分」如下。
65 歲以上的家庭,每戶每年平均支出為 58 萬元。如果活到 80 歲,15 年的支出總計為 870 萬元。
你可能會說,那 2,000 萬元應該綽綽有餘吧?如果這 2,000 萬元投資在「錢越花越多」的資產池,的確是綽綽有餘;但如果是現金,則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你還忽略了長壽風險。
如果你活到 100 歲,那就是 35 年的支出。不考慮重大醫療或其他意外支出,每年 58 萬元,35 年的總支出剛好是 2,030 萬元。
假設你只準備了 870 萬元的流動資產,但「幸運」活到 100 歲,從 80 歲到 100 歲的老年生活要靠什麼生存?光合作用嗎?
退休規劃的盲點 2:全部壓在一棟房
許多人認為擁有房產是穩健的投資,但將所有退休資金都押在房產上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首先,房地產的價值不一定會隨時間增長。即便增長,這大多只是通貨膨脹的結果。即使帳面上的房價有所上升,但在你需要變現時,不一定能達到預期。
更重要的是,房產無法提供流動性。你有房但沒有現金,怎麼辦?只能拿房地產去抵押貸款(以房養老)。這意味著,你年輕時貸款買了一間房,把一生的退休規劃押在這棟房子上。事實是,在繳清房貸之前,房子屬於銀行;等你老了,因為買房而沒有足夠的現金,再拿房子去抵押,房子又回到銀行手中。可以說,自始至終這棟房就不是你的,是銀行的,而你還要支付利息給銀行。
更糟糕的是,多數人都不認為這種退休規劃有問題。
退休規劃的盲點 3:充斥用不到的保單
購買保險是為了轉移風險,在人生產生某些風險時起到「減損」的目的,許多人會將保險視為退休規劃的重要一環,這我相當認同,但過多或不適合的保單會增加不必要的支出,削減你的退休資金。
一些保險可能覆蓋重疊的風險或根本不需要的保障,這些保障你終其一生都用不到,有可能適合別人,但不適合你,或單純只是保險公司為了銷售商品特意創造出來的非必要需求而已。持有過多這類保單反而會成為財務負擔,而不是保障。
一般人常以「雙十原則」來配置保險,即:
- 保費控制在收入的 10% 以內。
- 保額超過年收入的 10 倍。
當你擁有一個持續增長的「資產池」,現金流充沛足以應付人生大多數意外時,保險在整個退休規劃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低。保費比例會從 10% 降到 5% 甚至 3%,有些人甚至能將保費比例降到 1% 左右。
但如果你的退休規劃中充斥著過多不必要的保單,你就必須將大量現金源源不斷地送入保險公司,這樣一來,就難以打造出持續增長的「資產池」。
退休規劃的盲點 4:只依賴現金,沒考慮通膨
通貨膨脹是絕大多數人作退休規劃或財務決策時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環。持有大量現金看似安全,但通貨膨脹會侵蝕現金的購買力。
如何了解通膨的漲幅?可以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台灣,CPI 通常在 -1% 到 5% 之間,而扣除能源及食物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則約在 1% 到 3% 之間。
如果你的退休規劃主要依賴現金,隨著物價上漲,你的生活品質會逐漸下降。假設去年的通膨為 2%,那麼去年的 100 元便當,今年就會漲到 102 元,而我們的現金並沒有增長,錢只會越用越少。
此外,國內銀行的活存、定存利率通常低於通膨率,這意味著錢放在銀行只會貶值,台灣經濟也因此形成了負利率的扭曲結構。因此,我們的退休規劃中必須包含能夠對抗通膨的「資產池」。
延伸閱讀:《高利率活存有多高?錢放銀行真的會增值嗎? 》
延伸閱讀:《為什麼東西越來越貴?淺談通膨、通縮及成因》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從實質利率小於0開始》
退休規劃的盲點 5:靠大量債券或高股息產品配息
因為喜歡現金流,許多人會將債券配息或高股息產品納入退休規劃。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品可能會導致總報酬不足。雖然債券和高股息產品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但它們的總報酬通常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特別是在高通膨時期,債券的淨值會持續下跌。儘管債券的違約率低,但通膨可能使到期時的總價值持平甚至虧損。雖然債券具有一定的抗通膨能力,但高配息產品未必如此。高配息產品的配息並不一定來自實質獲利,有時甚至來自本金。在這種情況下,持有高配息產品可能比持有現金更糟糕,因為你實際上在虧損,但配息讓你誤以為自己在賺錢。
延伸閱讀:《活用逆向思考:避免房地產及債券2大陷阱》
延伸閱讀:《債券保本配息又價差?抄底1年居然跌21%!》
延伸閱讀:《理專不會告訴你的事:4%高配息ETF為何無法安享退休人生?》
延伸閱讀:《投資最大地雷區:配息讓你失去賺17倍的機會》
退休準備 2000 萬,真的夠嗎?看放在哪裡
2,000 萬絕對是充足的,關鍵在於「將這 2,000 萬放在哪裡」。
擁有一個隨著時間增值的「資產池」,可以使你的退休資金足以應對未來的需求。透過長期增值的資產,例如成長型股票與適當比例的債券,你可以確保資產隨時間增值,又帶來穩定的現金流。
這種「錢越花越多」的資產池來自於股債平衡的投資組合。巴菲特在給妻子的退休規劃建議中就提到:
這樣的建議可能會令人驚訝,尤其是股市的波動性經常使人擔心。然而,根據長期數據顯示,股市長期來看遠比債市更安全且回報更高。股市的唯一缺點是短期市場波動,但長期而言,股市的波動性約為債券的一半。
將退休金投入股市,長期平均年增長率在 8% – 12% 之間。例如,標普 500 指數過去 30 年的年均增長為 11.2%,而 70% 股票和 30% 美國 10 年期公債的投資組合年均增長為 9.4%。
巴菲特建議的 90% 股票和 10% 債券的比例介於兩者之間。假設這個資產池的平均年增長為 10%,則可以有效應對通膨和生活支出。以 2,000 萬為例,這 10% 的增長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
- 生活費 4%:根據 FIRE 理論,每年從 2,000 萬的資產池提領 4%,即每年 80 萬,已經超過了 65 歲以上家庭每戶的年均生活費 58 萬。
- 通膨 3%:在 10% 的增長中,3% 用於抗通膨。
- 複利滾存 3%:剩餘的 3% 留在資產池中繼續複利滾存,從 2,000 萬增長為 2,060 萬( 2,000 x 1.03 ),明年提領 4% 時,將增至 82.4 萬( 2,060 x 0.04 )。
擁有這樣一個「錢越花越多」的資產池,才是我們退休規劃所追求的目標,而這必須通過股市來實現。
至於如何解決股市的波動問題,這涉及到資產配置的策略,更多細節請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
延伸閱讀:《高通膨時代要投資什麼?巴菲特早在1977年就給了答案》
延伸閱讀:《我的資產配置組合夠穩嗎?檢查投資部位的3種視角》
總結
退休規劃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但許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些潛在的風險,導致退休後的生活面臨財務困境。常見的退休規劃盲點包括忽略延齡風險、過度投資房地產、添購太多非必要保險、忽略通膨、仰賴債券或高配息商品。
唯有把資金放進資產池,隨著複利滾存,創造越來越多的現金流才能確保退休無虞。至於本金則可將 2,000 萬當作目標,這一生已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