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為什麼你覺得投資型保單不是好投資?

我不喜歡投資型保單的原因在於:投資型保單的摩擦成本太高,而且高得驚人。

摩擦成本,指的是:

進入金融市場時,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損失。這些損失通常是別人的利潤。

這些摩擦成本來自於兩家機構各種複雜的費用結構,大致上包括:

  • 保險成本
  • 基金成本
  • 隱形成本

我們一條一條看下去。

來自保險的摩擦成本

保險是投資型保單主要的成本來源。其中包括保費、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附加費等。

  • 保費:這是購買保險時的必要支出,不算是摩擦成本。但它的隱形成本在於機會成本:如果我們想在投資取得較好的報酬,應該直接投資,而不是透過保險公司投資。
  • 銷售成本:這包括了保險公司自己本身的利潤,以及要付給業務員的利潤,以及支付給保險公司內部人員的費用,例如核保、理賠等,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明顯的摩擦成本。
  • 附加費:這包含了處理保單時的行政管理費、各種手續費、贖回費等。

當然,這些摩擦成本在我們買一般保險的時候都會產生,本來就不低了,因此若想在國內買保險,我比較推薦的是保障型保單,如果透過網路投保,會省下更多費用。

來自基金的摩擦成本

當我們購買投資型保單,保險公司會跟幾家基金公司合作,買一些特定的基金產品。這些產品多半為主動式基金,也是我最不看好的投資型產品,因為它們會產生這些費用:

  • 申購手續費:當我們購買基金時,本身就會產生一筆申購費。
  • 交易費:主動式基金會頻繁進出市場,賺了一起分,賠了算我們的,這在投資上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摩擦成本。
  • 管理費:同時,就算都不進出市場,放在基金公司手中,也要付管理費給它們,這也是摩擦成本。
  • 贖回費:最後,贖回我們的投資也要錢,基金公司這邊一手,保險公司再一手。

作為付錢的人,我們必須精打細算,才有機會累積往後的財富,因此我非常不鼓勵買主動式基金,更不用說透過保險公司買基金了。

自帶隱形的其他成本

除了被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撥兩層皮外,從某些視角來看,仍有一些隱形成本在裡面。

  • 提前解約費:如果我們想把這筆錢用在不同用途,提前解約還要額外付一筆支出。
  • 轉換費:如果我們對投資績效不滿意,想換別的投資項目時,還要付一筆轉換費,這也是摩擦成本。
  • 機會成本:同樣一筆錢,我們自己分別買去優質的投資標的以及真正必要的保險,資金的利用效率可能有2-10倍的差別。
  • 其他不透明的支出:投資型保單由保險業務員、保險公司、核保人員、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精算師、其他行政人員等層層組成,有非常複雜的成本結構,而這些成本就會從消費者身上一點一滴摳回來,這是很正常的商業邏輯,但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摩擦成本。

總結

誠然,投資型保單的各種摩擦成本極高,對我們來說非常不划算。

因此,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兩者分開來配置,在資金運用上會好非常多。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