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為什麼我們有些人的理財觀天差地遠?
這也是我長年傷腦筋的地方:你如何告訴他們某些理財觀是不正確或不合時宜的,同時引導他們前往正確的方向?
例如,在年輕時買房很顯然是有問題的,然而「五子登科」依舊是社會與家庭的主流理財觀。
理財觀念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投資決策,更可能形塑一生到老年的財務狀況。因此,及早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並找出自己的理財盲點,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影響理財觀的因素
我最近帶讀書會,書中提到每個人的理財觀念都是受到多元因素影響。
這些多元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經濟環境、社會氛圍,甚至是個人性格等。其中,年輕時期的理財經驗,更是扮演關鍵角色,甚至可能會影響一生的理財觀。
書中將年輕人的範圍概括在 13 歲到 28 歲之間。我們更廣泛一點,用 30 歲之前。
台灣加權指數歷史數據
最近總統交班,我常拿小英總統執政 8 年舉例。在小英執政 8 年期間開始關注投資理財的年輕人,可能會因為股市表現亮眼,認為股市是比房地產更好的投資標的。
以 2016/05/20 小英就職日到 2024/05/20 賴總統就職日的台灣加權指數來看,股市上漲的幅度為 1.62 倍。
算式:(21,278.38 – 8,108.68) / 8,108.68 = 1.62。
而房地產投資除了總價高,漲幅有像股市創造 1.6 倍的報酬嗎?顯然沒有。因此年輕人若現在或未來對房地產興致缺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特幣歷史數據
同樣的 8 年期間,比特幣的驚人漲幅,也吸引了許多 Z 世代年輕人投入幣圈。
以 2016/05/20 到 2024/05/20 的幣價來看,比特幣從 442.1 美金漲到 71,422.7 美金,漲了 160.55 倍。
算式:(71,422.7 – 442.1) / 442.1 = 160.55。
在百倍的漲幅差距中,「只」漲 1.6 倍的台灣加權指數顯得微不足道。不少年輕幣友看不起傳統金融的表現,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以偏概全的理財觀
這 8 年來股市、幣圈上漲的經驗將塑造數百萬年輕人的理財觀,也許可能會影響一生。
以前銀行定存利率高,長輩一輩子光放銀行就輕鬆領 10%,這種投資策略到老也不輕易改變,原因在於年輕時大環境塑造的理財觀所致。
然而,未來 20 年、30 年股市與幣圈是否依然維持這 8 年的漲幅?我們不知道,畢竟近幾年輝達與虛幣的亮眼表現、曾經的美股王者通用與奇異的黯然失色,都不是我們能預測的。
無論是台股加權指數還是比特幣,如果我們年輕時的理財經歷剛好落在藍色框框的上漲區域,我們就會認為這項資產未來長期都應該是這樣的漲幅,進而對它過分樂觀;如果我們年輕時的理財經歷落在紅色框框的下跌區域,也會影響我們對這些資產未來的認知,進而過分悲觀。
如何調整理財觀?
我們多數人沒經歷過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二戰時代的經濟環境;許多年輕人也沒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網路泡沫或金融海嘯的過程;許多長輩也未曾體驗過虛幣一秒幾十萬上下的刺激。
未來,勞保可能破產、三戰可能爆發,全世界的金融有可能與區塊鏈技術完全整合,也可能進入漫長的經濟寒冬。
我們都在用自己有限的眼光看待整個投資世界,這與年齡、家庭、教育、經濟環境、個人閱歷有關,因此,我們不能用自己人生一小段歲月的理財經驗來決定一生的理財觀,但我們可以用眼界以及自我學習來補足。
延伸閱讀:《大量閱讀讓我們提早退休》
延伸閱讀:《比特幣比美股更好?優秀投資人該有的7種多元資產》
總結
理財觀念影響我們一生深遠,及早察覺自己的理財觀是否偏廢,並建立正確的理財觀相當重要。
我在部落格統整以個人經歷與實務經驗來看,相對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尤其是關於房地產的主題,因為「不買房、不買車」是個人致富的主因,沒有之一,格外希望各位讀者檢視自己對房地產的理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