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旬開始,你可能會在各大理財平台、金融新聞中不斷看到「TISA」這個新名詞。
TISA,全名是「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是金管會主導推動、由集保結算所建置的新制度,目的在於培養國人長期投資習慣,強化個人累積退休金的能力,讓理財變得更簡單、普及、可持續,並降低對企業與政府的依賴。
我是李紹鋒(Steve Li),你的資產配置教練,1996 年投資至今,用利息過生活邁入第 15 年。
金管會試圖透過 TISA 的概念引導民眾透過「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減少短期交易的頻率、減少配息型商品販售亂象,用意良善。
然而, TISA 級別基金聲稱低管理費,但稍微對比一下,會發現它們的整體費用仍普遍高於市值型 ETF(如 0050、AOA、VT 等)。
TISA 是什麼?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的簡稱
TISA 是「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的簡稱,由金管會主導、集保結算所負責建置,目的是鼓勵國人養成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的習慣。
TISA 的設計概念借鏡日本 NISA、英國 ISA 等制度,透過專屬帳戶與限定商品,引導民眾以低門檻方式進行儲蓄式投資。
金管會推行 TISA,對投資人有什麼好處?
- 強化長期理財習慣:TISA 帳戶設計鼓勵定期定額投資至少 24 個月,幫助投資人培養紀律與耐心。
- 自動化投資,減少決策壓力:綁定 TISA 的定期扣款功能,讓投資過程自動執行、不需天天盯盤,避免追漲殺跌、短線操作,適合忙碌上班族、理財新手或想要簡化決策流程的人。
- 降低基金費用:相對傳統基金,TISA 級別基金提供免手續費、低管理費。總成本雖然比 ETF 略高,仍是個相對友善的政策。
- 專戶集中管理,更清楚掌握資產:TISA 採專戶制度,透過「集保 e 手掌握」App 可隨時查詢投資明細與帳戶狀況,資訊集中、透明、方便管理,不再東一筆、西一筆。
- 政策支持,提高可持續性與普及性:有別於純粹商業化的理財商品,TISA 是由政府主導制度設計,配套政策明確,有機會隨著時間推進導入更多投資工具或稅務優惠,讓個人投資更穩定、長遠。
台版 TISA 的由來?參考 Isa、Nisa
TISA 的成立目的是鼓勵國民以稅賦優惠的方式進行長期投資,由於仿效英國 ISA、日本 NISA,又被稱為「台版 Isa」或「台版 TISA」。
此外,美國也有 IRA 制度,為美國政府鼓勵國民自助退休儲蓄的政策。
ISA(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英國個人儲蓄帳戶)
英國自 1999 年推行的個人儲蓄帳戶,允許居民以稅後資金投入,帳戶內的投資收益(利息、資本利得)及提領均免稅。
ISA 分為現金 ISA、股票與基金 ISA、創新金融 ISA(如 P2P 貸款)、終身 ISA 等,每年有投資上限(2020 – 2021 年起為 £20,000),可自由提領。
NISA(Nippo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日本個人儲蓄帳戶)
日本自 2014 年推行的個人儲蓄帳戶,仿效英國 ISA。
分為一般 NISA 與 Tsumitate NISA (つみたて NISA,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型),前者可投資股票、ETF、REITs,後者以共同基金為主。
NISA 帳戶內投資收益五年內免稅,單年投資上限為 120 萬日圓,總額上限 600 萬日圓。
2024 年起日本優化 NISA 制度,鼓勵家庭將現金儲蓄轉為投資。
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美國個人退休帳戶)
美國的個人退休帳戶,分為傳統 IRA 與 Roth IRA。
傳統 IRA 投入資金可抵稅,帳戶內投資收益遞延課稅,退休後提領時課稅;Roth IRA 投入資金不抵稅,但帳戶內收益與提領均免稅。
IRA 主要目的是鼓勵國民自助退休儲蓄。
TISA 級別基金篩選標準
根據台灣集保結算所簡報,以下是目前 TISA 級別基金的規範要點。
✅ TISA 基金標準
- 基金需成立至少 3 年、規模達新台幣 5 億元以上。
- 必須參照 晨星或理柏評等(任一評級至少 3 星以上)。
- 根據基金類型評選標準:
- 股票型與資產配置型:3年期 Sharpe ratio > 0.2,Sortino ratio > 0.2,且年化風險(標準差)低於 25 %。
- 債券型:3或5年期的 Sharpe ratio、Sortino ratio,以及年化風險值均需在所屬同類基金中排名前 50%。
✅ 發行與銷售 TISA 基金規則
- 計價幣別與配息方式:僅能以新台幣計價,且為不配息的累積型基金。
- 費用與手續費優惠:經理費不得超過 1%;銷售機構不得向投資人收取任何申購手續費。
- 申購方式限制:僅限定期定額購買,每筆最低為新台幣 1,000 元;業者可設置單次最高購買上限(例如每次最高 10,000 元)。
- 扣款持續期間要求:投資人必須連續扣款 滿 24 個月,若中斷扣款、贖回或失敗,該基金需等待 6 個月後才可重新申購。
- 贖回方式規範:投資人不得自行指定特定申購契約贖回,所有贖回均依先進先出原則辦理。
- 資產帳戶轉帳限制:TISA 帳戶內基金部位不得用於匯入、抵押、借貸、贈與或私下轉讓等用途。
✅ 開設 TISA 帳戶與資訊揭露
- 投資人需於購買前透過銷售機構(如銀行、證券商、基金平台)開設專屬 TISA 帳戶。每人每機構僅可開設一個帳戶。
- 銷售機構需蒐集投資者同意,向集保結算所申報交易資訊,以便 TISA 平台統一揭示帳戶明細與餘額
金管會希望透過 TISA 引導國人養成什麼投資行為?
從 TISA 的基金篩選條件與投資規範來看,我們可以推敲出金管會的政策用意與導向不是要你賺快錢,而是用制度把「慢慢變有錢」這件事變得更簡單、更容易執行。
1. TISA 鼓勵長期投資、避免短進短出
設定 定期定額扣款滿 24 個月才能享優惠,並規定若中斷需間隔 6 個月才能重啟;禁止指定單筆贖回、採 先進先出原則,進一步降低頻繁操作誘因。
▶️ 目的:引導投資人耐心投資、不要追高殺低。
2. TISA 不鼓勵槓桿
僅限 評級較佳、波動風險較低的基金(Sharpe、Sortino、標準差等指標必須達標),且不開放高波動主題型、槓桿型產品。
▶️ 目的:降低投資人曝險,避免誤入高風險商品。
3. TISA 鼓勵小額定期定額
規定投資方式只能「定期定額」,強迫紀律投資;每月 1,000 元起投,門檻低、設定簡單,讓小資族也能參與。
▶️ 目的:降低理財進場門檻,普及投資習慣至大眾。
4. TISA可提高市場透明度
禁止手續費、限制經理費上限為 1% 以下,並規定不得有隱性收費;強制揭露平台資訊、交易明細集中管理,避免過去基金銷售「高費用、不透明」亂象。
▶️ 目的:提升投資透明度,抑制銷售亂象。
5. TISA 不鼓勵配息
僅提供累積型基金,間接引導民眾重視「資產累積」而非「短期現金流」;集中資產資訊於 TISA 平台,有助於投資人檢視資產配置、建立整體財務意識。
▶️ 目的:培養國人正確理財觀念,從「追求現金流」走向「累積資產池」。
114 年 TISA 級別基金有哪些?
114 年上半年適格 Tisa 級別基金是截至 2024 年底由集保公布的 114 上半年(截至 2024/12/31)的 TISA 級別基金清單,共計 155 檔涵蓋股票、債券與多重資產基金。
「適格」指的是符合特定資格條件,而在 TISA(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的背景下,指的通常是符合 TISA 基金委員會審查的基金,也就是說,這類基金具有發行 TISA 級別基金的資格。
據了解,元大、統一、富邦、國泰、安聯和群益等大型投信均響應政策推出 TISA 級別基金,首波將規劃約 10 檔基金,祭出超低經理費 0.6% 讓利,可望 7 月正式啟動 TISA 專戶。
TISA 級別基金與知名市值型 ETF 比較
相較於主動型基金管理年費普遍達 1%–2%,未來 TISA 基金確實費率會較低,然而 TISA 基金整體成本仍高於 ETF。
- 首波 TISA 級別基金:0.65%。
- 0050(元大台灣 50 ETF):0.42%,TISA 是 0050 的 1.54 倍。
- VOO(Vanguard S&P 500 ETF):0.03%,TISA 是 VOO 的 21.6 倍。
- AOA(iShares 核心 80/20 積極配置 ETF):0.19%,TISA 是 AOA 的 3.4 倍。
- VT(Vanguard 全世界股票 ETF):0.07%,TISA 是 VT 的 9.2 倍。
結論:TISA很好,但不是最佳解
總結來說,TISA 是一套設計良善的制度,試圖用「行為引導」協助更多人走上長期投資、紀律理財的正確道路。
對於投資經驗較少,或過去容易因情緒頻繁交易的投資人而言,TISA 的制度設計確實能提供一種「更容易堅持」的方法。
但回到投資最核心的關鍵——成本與報酬,即使是被納入 TISA 的優選基金,其內扣費用(約 0.6%)仍明顯高於許多市值型 ETF。
換句話說,TISA 幫你規劃了好的投資習慣,卻不一定幫你挑了最划算的投資工具。
所以,如果你已經養成長期投資、定期定額的習慣,了解自己在買什麼,那麼你完全可以不靠 TISA,也能做到「簡單、普及、可持續」的理財目標。
更多關於李紹鋒的免費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