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你為什麼不買台積電個股?
我已經透過 ETF 享受台積電帶來的報酬。不過我不買個股,原因是它跟 NVDA 相關性太高。
為何買台積電個股無助於分散風險?
跟市場上目前選股、當沖、波段進出的策略相比,我的投資概念並非主流,我的方法是「跨領域的資產配置」加上「買進持有」策略,重視「風險」更勝於「報酬」。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擁有台積電個股並不能真正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台積電是世界一流的企業,在半導體製造業和 AI 領域都有頂尖表現,但我已經透過全球股債平衡型 ETF AOA 持有台積電,再加上持有 NVDA 個股,而台積電作為輝達的下游,這兩檔個股相關性太高。
分散風險的 3 個思維誤區
多數人誤以為購買多家公司股票就能有效分散風險,認為投資 AI 概念股、5G 概念股、電動車概念股就是分散風險,其實這種想法存在許多誤區,我們還需要考慮這些公司彼此的相關性和以及實際表現。
誤區一:持有多家公司股票即是分散風險,而忽略相關性
有些投資朋友認為只要持有多家公司股票就能分散風險,但若這些公司來自同一產業,其實風險仍然集中。
例如,黃仁勳點名的 40 多家合作企業,我們可將他們當作 AI 概念股(或 NVDA 概念股)。雖然國民爸爸的演講令人感動,不過同時投資這 40 家公司並不一定能有效分散風險,因為這些公司的產業相關性太高(就 AI 產業來看)。
以半導體 ETF 為例,原本追蹤費城半導體指數、後改為追蹤 ICE 半導體指數的半導體 ETF SOXX,以及追蹤美國半導體 25 指數的 SMH,與NVDA 個股相較,不但產業過於集中,表現還遠遠不如輝達一檔。
因此,持有 AI 概念股並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有機會降低整體投資績效,還不如持有一檔龍頭個股。而 AI 龍頭,目前就是輝達一家。
延伸閱讀:《NVDA股價超高還能買嗎?大膽入手NVDA的6大理由》
誤區二:分散風險到不正常或淨利很低的標的
有投資朋友會說:「我也有跨領域分散風險啊,我投資了境外債權平台旭新跟房巢。」但……這兩家公司本身就有問題。
甚至有網友說自己 70% 資產都在這兩家公司,真的是非常令人同情。就算旭新跟房巢是正常營運的企業,也因為都屬於 P2P 產業,相關性過高,同樣無法真正分散風險。
其次,許多公司的綜合表現與龍頭股相差甚鉅。例如 NVDA 與超微;台積電與力積電。看起來名稱或產業雷同的公司,淨利卻有如雪泥之別。
延伸閱讀:《如何辨識地雷平台1:旭新被凍9800萬真無辜?》
如何有效分散風險,又賺到理想報酬?
客觀來說,台積電絕對是頂尖的公司,可惜就個人的投資組合而言,因為與 NVDA 相關性高,所以不打算持有台積電的個股。
客觀來說,QQQ 也是一流的 ETF,但它集中在科技股。
我們能不能讓投資組合的風險更分散,同時享有近似於 QQQ 或台積電的報酬?這就是資產配置有趣的地方。
注意 ETF 是否有分散風險的功能
我們可以通過 ETF 持有多家公司的股票。
ETF 為「交易所交易基金」,以追蹤特定指數為目標。不過要注意的是他們追蹤的指數是什麼指數、持股是什麼產業?
以 SOXX 或 SMH 為例,他們追蹤的指數都是半導體指數,就無法有效分散風險;0050 和 QQQ 雖然也是一時之選,不過在產業上就相對集中。
與上述 ETF 相較,就分散風險而言,追蹤美國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ETF VOO 是比較好的選擇,原因在 VOO 的產業夠分散,例如醫療、金融、通訊或消費品行業,不像 QQQ 或 0050 集中在科技或半導體,且 VOO 裡面已經包含 QQQ 了。
與 VOO 相較,就分散風險而言,VT 是更好的選擇。因為 VT 的持股是全世界的股票,而 VOO 只集中在美股,因此 VT 比 VOO 更能分散風險。且 VT 裡面已經包含 VOO 了。
與 VT 相較,就分散風險而言,個人認為 AOA 是更好的選擇。原因在於 AOA 不只持有全世界股票( 80% ),還持有全世界債券 ( 20% ),能起到股債平衡的作用。
透過槓鈴策略提高報酬
槓鈴策略是指:
在投資組合中,配置 90% 的資產在保守的部位;配置 10 % 的資產在積極的部位。
以小英執政 8 年為例,期間台股成長 1.6 倍,比特幣成長 160 倍,因此我們可以將台股視為保守的部位,佔 90%;將比特幣視為積極的部位,佔 10%,買進持有整整 8 年,我們的資產會成長多少呢?
- 台股:90 x (1+1.6) = 234
- 比特幣:10 x (1+160) = 1,610
100 的資產,會變成 1,844 (234+1,610),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邊有兩個有趣的地方:
- 槓鈴策略不但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還能提高整體報酬。
- 如果你很早就接觸幣圈,且資產全部在幣圈,忙著操盤、合約、網格、開槓桿,這 8 年來資產卻沒有漲 160 倍,那是否該考慮買進持有策略?
當然,160 倍的部位漲幅,不曉得一生能遇到多少次?不過並非完全不可能,像個人的輝達與 BNB 部位已經漲超過 30 倍了,只是很簡單的買進持有。
總之,為了提高報酬而集中產業或持股,是無法分散風險的,反而有可能降低報酬;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又想追求高報酬,槓鈴策略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我個人是如何使用槓鈴策略分散風險的同時提高報酬,請看過往文章。
延伸閱讀:《不小心就20%了?淺談槓鈴策略的奇妙作用》
延伸閱讀:《我的資產配置組合夠穩嗎?檢查投資部位的3種視角》
延伸閱讀:《小英8年股市1.6倍、比特幣160倍!將塑造數百萬年輕人理財觀》
延伸閱讀:《資產配置,也可以達到QQQ的報酬》
延伸閱讀:《要緊緊抱住(Buy and hold)!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總結
分散風險不僅僅是分散投資於多家公司,更需要考慮這些公司的產業相關性和實際表現。僅僅購買概念股或集中投資於某些個股並不能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通過 ETF 跨產業、跨國家、跨資產類別的投資,並關注各產業的龍頭企業,才是有效分散風險的關鍵。如果對分散風險後的報酬不滿意,不妨試試槓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