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家長輩已經繳完房貸了,打算以房養老,你覺得這是好主意嗎?

不打算賣房,存款又不夠的話,似乎也只能拿房子抵押去「以房養老」了。

資產再活化的想法是正確的,不過如果一開始就持有「活的資產」,或許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關於買房這件事,我們依舊可以用香港小學教材的「高層次思維十三式」來練習提高決策品質。

  • 多方觀點:強調擴散性思考的方式之一,我們可用不同角度來看以房養老是不是好策略。
  • 循環改變:強調關聯性思考的方式之一,我們用它練習看這種「以房養老」思維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活循環。
  • 比較異同:強調兩方互動的思考方式之一,我們用它比較買房和不買房的差異。
  • 特徵列舉:強調聚斂性思考的方式之一,我們用它列舉「與房共生」的一些特徵,做個總結。

用擴散性思考看「以房養老」心態

假設房子的持有人是父母,從「多方觀點」看「以房養老」心態:

父母(房子持有人)

  • 可以獲得穩定的現金流,補足退休金不足的部分。
  • 可以保留房產所有權,繼續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

孩子(法定繼承人)

  • 父母在世時可減輕經濟負擔,讓資金做更好運用。
  • 房子會折舊,會增加未來房屋的賣壓,影響房價。
  • 可能會讓房屋產權變得更複雜,產生糾紛。
  • 父母過世後,需向銀行還款,才能繼承原有房產,實際上並沒有省下孝親費,反而要連本帶利償還。

用關聯性思考看「以房養老」心態

從「循環改變」的角度來看,「以房養老」心態會帶來以下生活循環:

  • 年輕時努力工作,向銀行貸款40年,拿一生積蓄去買房。
  • 退休後手頭沒錢,打算以房養老,於是又向銀行貸款獲得生活費。
  • 老年時,只剩一棟越來越舊的房子,然後把所有希望放在都更上。

用互動性思考看「以房養老」心態

從「比較異同」的角度來看,來看買房和不買房在資金運用上的差異:

買房

  • 房貸:75%。
  • 保險:10%。
  • 孩子:5%。
  • 投資:5%。
  • 學習:0%。
  • 生活費:10%。

買房後,一生積蓄都到銀行跟保險公司手上了,你現在知道為何台灣富豪都在金控業了嗎?

不買房

  • 房租:30%。
  • 保險:10%。
  • 孩子:20%。
  • 投資:5%。
  • 學習:5%。
  • 生活費:30%。

以上比例為大致配置,重點是跟房子有關的支出最多只能到 30%,超過的話容易壓縮到生活其他面向,變成「窮得只剩一間房」。

延伸閱讀:《要怎麼提早退休?省掉這筆開支多賺2,885萬》

用聚斂性思考看「以房養老」心態

從「特徵列舉」的角度來看,「以房養老」心態的一些特徵如下:

  • 以房產為主要資產:房產漲的是毛利,不是淨利。各項數據顯示,房子只有抗通膨作用,無增值作用。
  • 有土斯有財:不。房、車、蕾哈娜買的奢侈品都不是錢,只是物品而已。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有錢才是有錢。
  • 希望保留房產所有權:或許是安全感因素,或許是情感因素,因人而異,問題是房子的主要功用若是自住,上漲多少都沒有意義,作為遺產還要被課一大筆稅。

總結

最近看了一本被書名耽誤的好書,名為《致富心態》,第一章提到「沒有人真的是瘋子」,由於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個性、經驗和價值觀不同,所以會做出截然不同的財務決定。在 A 看來理所當然的決定,對 B 來說可能是極度瘋狂;反之亦然。

對於買房這件事,我個人依舊持極度保留的態度,不過我們也能試著從多面向角度猜測買房族的心態。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