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通過的多資產型 ETF,我們很早就持有囉。
金管會最近動作頻頻,不只成立 RWA 專案小組,還準備開放國外盛行多年的多資產型 ETF 與主動型 ETF,試圖跟上國際金融發展的速度。
看到這些名詞,我們可能會有些疑問。什麼是多資產型 ETF?ETF 還有分主動跟被動嗎?主動型 ETF 跟被動型基金差別在哪裡?多資產型 ETF 又包含哪些類型?
其實,ETF 與基金的種類繁多,兩者的名詞與策略上又存在大量重疊。本文將對 ETF 與基金做一個「應用上」的分類。
先說結論:我們要鎖定的產品為被動型、國家市值型 ETF,最好是多資產型 ETF。
為什麼要買國家市值型 ETF,最好還是多資產型 ETF?
國家市值型 ETF 追蹤的是國家的大盤指數,涵蓋全國前數十到數百家公司,意味著投資國家市值型 ETF 可以取得一個國家最強的數百家公司的平均報酬,以及這些公司中最頂尖的人才為了解決世界某些問題而不斷開拓的創新結晶。
除此之外,國家市值型 ETF 還有兩個優點:
- 管理費低:省下不必要的成本,進一步提高報酬。
- 不配息或配息少:不配息或配息少的產品,能將利潤留在 ETF 中,讓資產產生複利成長效果。
多資產型 ETF 更進一步分散風險。傳統 ETF 以股票為主,因此 ETF 在台灣又被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多資產型 ETF 則加入債券、商品或房地產等其他資產,再次提高 ETF 分散風險的能力。
以個人很喜歡的 ETF AOA 為例,為股票佔 80%、債券佔 20% 的多資產型 ETF,由貝萊德發行,它追蹤的指數是 S&P Target Risk Aggressive Index,這是一個由標準普爾公司設計的指數。
AOA 的持股如果以產業分類的話,也非常分散。
關於 S&P Target Risk Aggressive Index
- 目標風險分配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是資產配置,它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來分配資產。在這個積極的模型中,資產主要配置於高波動、高回報的投資,即 80% 比例的股票。
- 標準普爾專有模型:這個指數由標準普爾公司設計,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市場數據來構建一個理論上的理想投資組合。
- 用指數表現衡量:該指數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基準,以衡量和比較那些按照這種積極分配策略進行投資的基金或投資組合的表現。
AOA 的核心持股為追蹤為美國標準普爾 500 指數 的 ETF IVV,此為美國市值型 ETF;第二大持股追蹤的是 MSCI 美國可投資市場指數(MSCI USA IMI Index),收錄美國的大、中、小型股,2019 年時該指數佔全市場指數市值的 99.6%,此外,AOA 的持股中還包含追蹤其他國家大盤指數的 ETF,使其成為一檔兼具全球股債平衡、多資產型、市值型的 ETF。
延伸閱讀:《一檔 AOA 搞定資產配置!輾壓安聯收益成長與聯博全球非投等債》
ETF 與基金有哪些不同?
ETF 是 Exchange-Traded Funds 的縮寫,直譯為「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交易所買賣基金」,意思是「可在交易所直接買賣的基金」,在台灣,ETF 經常翻譯為「指數股票型基金」,或簡稱「指數型基金」。
那麼,ETF 是基金嗎?從其名稱「Funds」追本溯源來看,ETF 看似為基金的一個分支,就金融發展歷史而言,ETF 與基金之間確實存在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不過 ETF 與基金有 3 個關鍵差異:
ETF 與基金的交易地點不同
ETF 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投資人可以直接在市場即時用市價交易;而共同基金則按淨值交易,每日只能買賣一次。
ETF 與基金的持股比例限制不同
共同基金有持股比例的限制。根據《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第 10 條第 8 點:每一基金投資於任一上市或上櫃公司股票及公司債或金融債券之總金額,不得超過本基金淨資產價值的10%。然而,ETF 並無此限制。
延伸閱讀:《為何輝達大漲,但股票基金只喝到湯?10%限制鎖死基金天花板》
ETF 與基金的透明度不同
基金在更新資訊時,最晚可延遲至 6 個月更新一次,通常基金公司每 1 個月或 1 季會更新一次資訊,且只提供前 10 大持股的資料,透明度相對較低。而 ETF 則是實時更新資訊,透明度遠高於基金。
ETF 可直接交易、持股比例無限制、透明度高,客觀來看,這些特點使得 ETF 成為比基金更具優勢的選擇。在分類上,ETF 與基金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分類方法可能基於投資地域、策略、主題等,本文將著重於應用層面的介紹。
延伸閱讀:《為何輝達大漲,但股票基金只喝到湯?10%限制鎖死基金天花板》
如何過濾掉無益於總資產增長的 ETF?
ETF 的種類繁多,然而真正能幫助總資產長期增值的 ETF 很少。
以下簡單說明 ETF 的各種分類。
多資產型 ETF
多資產型 ETF 是這次金管會開放的 ETF 種類之一。根據櫃買中心的定義,多資產型 ETF 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 被動式 ETF;
- 非追蹤指數的主動式ETF;
- 追蹤另類策略指數之ETF。
其中第 3 種等同於包含了策略型、產業型與主題型 ETF,也就是說,多資產型 ETF 幾乎囊括了各類型 ETF。常見的多資產型組合為股票 + 債券的混合。
主動型 ETF
主動型 ETF 的目標是打敗指數。
這次金管會開放的 ETF 種類之一就是主動型 ETF,這種 ETF 管理費高昂,完全依賴經理人的決策,且無特定追蹤的指數,與主動式共同基金唯一的差別就在交易地點、持股比例與透明度等 3 樣,而且績效不一定好。
最著名的主動型 ETF 為「女股神」木頭姐 (凱西‧伍德 Cathie Wood) 操盤的 ARKK,近 3 年的績效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策略型 ETF
策略型 ETF 的目標也是打敗指數。
根據 Itzhak Ben David 的分類,策略型 ETF 與市值型 ETF 被歸類為「廣基型」的 ETF(Broad-based),意思是分散投資。不過,策略型 ETF 追蹤的不一定是國家大盤指數,而是採取因子投資策略。
所謂因子投資策略,就是找出某些足以打敗大盤指數的因子,例如更高的報酬率、更低的風險、公司價值、市值規模、動能、高股息等等。然而,策略型 ETF 容易讓人陷入指標選股的誤區,以為用單一指標能打敗指數,其實不然。
延伸閱讀:《用ROE選股可靠嗎?高ROE股票年報酬竟然只有4.5%?》
產業型 ETF
產業型 ETF 的目標也是打敗指數。
在Itzhak Ben David 的分類,產業型 ETF 與主題型 ETF 被歸類為「單一型」的 ETF (Specialized),專注於投資單一產業或單一主題。
產業型 ETF 追蹤的指數依產業劃分,例如半導體、航運、能源等。這種類型的 ETF 有三大問題:
- 無益於分散風險:集中投資於單一產業,容易出現齊漲齊跌的情況,當產業發生系統性風險時,整個投資部位可能會出現崩跌。
- 很可能買到景氣循環產業:能源、房地產、航運等都是景氣循環產業,在高點進場容易被套牢,且成長力道有限。
- 龍頭以外的蝦兵蟹將也買了:不同於市值型 ETF 的「實力主義」,產業型 ETF 包含符合該產業的大小公司,不僅買龍頭股,連帶次級公司也一併納入。
市值型 ETF 追蹤的大盤指數涵蓋市值最大的 N 家公司,例如當宏達電表現不佳被剔出市值最大的 N 家公司後,我們便不再持有該公司股票;但電子設備製造業的產業型 ETF 可能會繼續持有宏達電,因為它依舊屬於該產業。
主題型 ETF
主題型 ETF 的目標也是打敗指數。
主題型 ETF 關注市場特定話題,例如 ESG、電動車、5G、AI 等等。這些類別並不算產業,只是一個主題。產業型 ETF 的缺點,主題型 ETF 會更嚴重,尤其是在分散風險方面。
以強基金論壇的某篇貼文為例,購買與 ESG 相關的主題型基金,可能會遭遇嚴重虧損。
有些主題是大趨勢,例如 AI;有些主題則可能是炒作議題,例如 5G;有些主題很好,但短期內無穩定的獲利模式,如 ESG。在網路泡沫時代,網路曾被視為炒作主題,但後來成為大趨勢。如果當時全押網路主題型產品,資產可能會面臨泡沫破裂的風險。
電動車、太陽能、風力、太空拓荒等都是很好的主題,也令人嚮往,但哪些主題能從炒作變成趨勢、哪些能從無利潤變成有利潤,常人難以判斷。
總結
除了市值型 ETF 以追蹤指數為目標外,其他 ETF 的目標都是打敗指數。因為「打敗指數」這個目標,市值型 ETF 以外的 ETF 或多或少加入人為干涉,導致管理費偏高。
這些 ETF 的對手並非能看見的「指數」,而是看不見的「貪慾」。看得見的對手是暫時的,看不見的對手是永恆的。
在統計上,許多「聰明」的經理人無法打敗大盤指數,比例高達 80% 以上。「聰明」人不一定會做出有「智慧」的選擇。因此,不要貪心,單純持有國家市值型 ETF 取得市場平均報酬,是一個「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