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原生家庭有影響你的金錢觀嗎?
原生家庭是指一個人出生後成長的家庭環境。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影響我們對財務的看法和處理方式。
就個人而言,我的原生家庭是「商業家庭」,不過不是富二代。父母的商業精神給我帶來很大的正面影響,讓我認為:
金錢是可以靠自己開創的。
因此 30 歲前我常常換工作,嘗試不一樣領域;進入金融服務業之後,也沒有 under 在一家公司下。
接著我擔任張老師志工期間參加很多的心理工作坊,也漸漸整理出原生家庭帶來的三種不同的金錢觀念,以及它們對個人財務的影響:
- 原生家庭過度重視金錢的「有」。
- 原生家庭過度重視金錢的「無」。
- 原生家庭有平衡的金錢觀。
延伸閱讀:《JoJo專訪:世界越快,心則慢》
延伸閱讀:《為何不 under 在任何單位?獨立理財顧問的7個獨特優勢》
原生家庭過度重視金錢的「有」
第一種原生家庭的金錢觀是「錢很重要」,並充斥很多的「比較心態」。
這種金錢觀念源於父母對於比較和競爭的重視,家長可能會無形中將成功和財富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強調錢的「有」。
在此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可能會經常感到不滿足,並且總是在追求更多的財富和地位,而忽略了生活中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就個人經歷,以及服務高資產族群的觀察:
想賺錢,必需對錢無感,持續做開心的事;經常計較自己能賺多少錢的人,通常賺不了大錢。
從這種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有以下現象:
- 將自我價值建立在金錢或名利上。
- 過度追求物質享受。
- 容易感到自卑或嫉妒。
- 缺乏安全感。
- 總是跟別人比較。
原生家庭過度重視金錢的「無」
第二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觀念是「錢不重要」,認為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追求。
當原生家庭對於金錢偏向淡漠的態度,避諱談論金錢,可能會讓孩子忽略金錢對於生活品質和未來規劃的重要性,導致子女缺乏財務管理的認知或計劃。
極端一點的原生家庭不只忽視金錢的必要性,甚至「無」視金錢,無形中讓子女產生「有錢 = 不好」的想法,即使這並非父母的原意。
儘管金錢並非一切,但它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忽視這一點可能會導致財務困難和家庭的不穩定。
在這類原生家庭成長,其子女容易有以下表現:
- 不懂得珍惜金錢。
- 不擅記帳,缺乏理財觀念。
- 容易陷入經濟困境。
- 對賺錢不積極。
原生家庭有平衡的金錢觀
第三種觀念是「錢是用來體驗人生的」。暢銷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分享的就是這個觀念。
這是一種相對健康的金錢觀,它強調了金錢、生活品質和滿足感之間的平衡,認為錢是可以用來體驗人生的工具。
這種原生家庭不過度強調金錢,也不會避諱討論財務,反而會鼓勵子女們明智地管理財務,討論儲蓄和投資的方法,也支持將錢用於獲得幸福和豐富的經歷,而不是僅僅將錢其視為個人價值的來源。
如何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金錢觀?
我認為第一步是「覺察」。
當我們長大,發現自己有以上現象,就有機會順著脈絡,了解這些現象是否出自原生家庭。
有些人可能家庭健全、溝通順暢,比較容易發現癥結;有些人原生家庭破碎,或家裡長輩較難溝通,會比較辛苦,這也是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發現自己的金錢觀不太健康,就需要逐步調整,大致有一些方式:
- 在每次賺錢、花錢、投資盈虧時,留意自己當下的心境,以及對錢的看法。
- 尋找有健康金錢觀的人,多跟他們相處。
- 透過閱讀好書,學習健康的理財觀念。
- 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顧問或志工的協助。
延伸閱讀:《成長最好的方法:友直、友諒、友多聞》
延伸閱讀:《為何上過課還是被騙?同溫層誤人一生的3個階段》
總結
原生家庭的金錢觀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子女,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可以透過「覺察」來當作好的開始。
作為父母時,我們應該重視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鼓勵他們正視財務狀況,學習理財與投資,並把額外收益用在自我成長和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