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高通膨時代應該多增加債券的配比來抗通膨嗎?
「債券能保本」是散戶的迷思,實際上債券風險頗高,同時與通膨成反比關係。
在高通膨時代,我們應該去買股票來對抗通膨,因為企業可以透過調漲定價來應對通膨。
企業怎麼應對高通膨時代?
我們常常可在便當店看到「因物價上漲,便當一律調漲 5 元,小本生意,敬請見諒。」之類的字眼。
事實上,如果一個便當原價 100 元,調漲到 105 元,銷售量不變,那這個店家的營業額就提高了 5%。現今台灣的物價指數為 3%,便當店反而多賺 2%。
Netflix 能輕易在高通膨時代賺錢
Netflix 現在的總用戶數達到 2.47 億戶,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方案有不同的收費,在台灣落在 270-390 元之間。
假設 Netflix 平均每戶定價為 300 元,然後從 300 元漲價到 330 元,那它的營收就會從 741 億元增加到 815.1 億元,增加了74.1 億元,也就是10%,不只對抗 3% 通膨,還淨賺 7% 。
真的漲 10% 那麼多?
10% 只是方便計算,事實上這些企業漲價漲得更兇,只是消費者處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幾乎無感。
實際上這些年來,Netflix 收費定價漲了 14.5 %、Disney+漲了 27%、Apple 的iPhone也是越來越貴。這也是為什麼美股多為高成長股的原因之一。
台灣較難以應對高通膨世代
國人較難以應對高通膨時代,因素有很多,涉及央行決策、房市、利率、理專、企業與投資人的偏好,相當複雜。
從企業面來看,台企較缺乏優秀的定價能力,且華人殺價能力高,面對高通膨時代,台企的營利常常被砍,造成公司成長性低、員工待遇不佳等負面循環,也常看到老闆希望大家「共體時艱」,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總結
總之,由於美企的獲利模式和定價策略,即使是高通膨時代,我們也應該購買優質、成長性高的公司,並以 ETF 分散風險,可有效應對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