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投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對嗎?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但這裡有一個地雷區:

生活品質是不能用來比較的。唯一能比較的只有報酬率,跟大盤比。

幸福和生活品質是主觀的感受,無法用來比較,如果我們常常拿生活品質到社交軟體像 FB 與 IG 上跟別人比較,就容易陷入一個不幸的死循環,因為這種比較是永遠比不完的。

有的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是幸福;有的人只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就是幸福;有的人只需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幸福。

有的人一出生就家財萬貫。例如還未出社會,名下出租的房子一套沙發就要價 50 萬;或是身為清代望族後裔,在政界、商界、學術界叱吒風雲。

若和這類朋友比財富,或許我們永遠不會感到幸福,不過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困擾,例如家庭關係、婚姻自由或身體健康等。

為何要拿大盤比較報酬率?

投資的報酬率是可以量化的,而大盤指數代表整個市場的平均表現。

因此,拿各種投資策略與大盤比較可以衡量投資表現,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投資策略是否長期有效。

舉例來說,小英執政 8 年,台灣加權指數上漲 1.6 倍。也就是說如果這 8 年都持有追蹤購買大盤指數的 ETF (台灣 0050),那麼原本 100 的資產,8年後會變成 260。

假設投資人希望透過買房或短線交易達到累積資產的效果,但是 8 年資產漲幅並沒有達到 1.6 倍,那還不如買進持有大盤指數來得悠閒又有效。

延伸閱讀:《小英8年股市1.6倍、比特幣160倍!將塑造數百萬年輕人理財觀》
延伸閱讀:《要緊緊抱住(Buy and hold)!白手起家 25 年投資精華系列》

哪些人透過大盤輕易取得投資上的勝利?

靠著跟緊大盤創造驚人投資績效的故事屢見不顯,對長期投資者來說,資產創新高並不是難得一見的大新聞。

除了個人經驗以外,這邊也舉出兩個輕易靠大盤指數贏得勝利的案例。

延伸閱讀:《績效超過20%!打不贏大盤指數就加入》

巴菲特靠標普 500 指數贏得勝利

巴菲特一直被喻為「奧瑪哈的先知」(台灣習慣稱為「股神」),在投資上的見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一個見解就是「投資不必複雜」,即長期持有購買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即可創造不凡的成績。

巴菲特在 2008 年與華爾街的投資專家進行了一場賭局,賭注是 10 年後,指數型投資是否能勝過主動型基金。

結果十分顯著:巴菲特選擇只投資於 S&P 500 指數基金,10 年間總報酬高達 125.8% (年化報酬率 8.5%)。相對地,華爾街的投資專家則選擇了 5 種他認為是優質的主動型基金組合,但 10 年後的總報酬率僅為 36.3%(年化報酬率 3%)。

賭注為 50 萬美金,敗者承諾將賭金捐入巴菲特指定的基金會,這次賭局開創了指數型投資的時代,也成為一樁美談。

延伸閱讀:《指數型基金與ETF改變全球投資樣貌 從巴菲特賭局談起》

平凡警衛靠績優股默默致富

所謂大盤指數,即為市場上市值最大的數百家公司的綜合表現。在大盤指數與指數型投資概念興起之前,這些大公司稱為績優股。

就國外的定義,績優股指的是:

  • 業績良好、表現穩定的大公司。
  • 市佔率較高,知名度也很高。
  • 經過長時間努力,有一定的經營優勢。

在暢銷書《致富心態》中,記錄了美國警衛瑞德的一鳴驚人的投資故事。瑞德是一位普通的警衛,他的工作安穩而平凡。

瑞德平時省吃儉用,把儲蓄投入績優股(以現在來看就是美國大盤標普 500 指數),保持耐心。

2014 年瑞德逝世後,人們才發現他的資產來到驚人的 800 萬美元。在 2014 年過世的 281 萬 3,053 人中,只有不到 4,000 人(僅 0.14%)的資產超過 800 萬美元,也就是說,瑞德的財富超過 99.86 % 的「同梯」。

瑞德的生活簡單而純粹,他逝世後只留下部分資產給幾名繼子,大部分財產捐出,搖身一變成為慈善家,這樣平凡的一生與非凡的成就,全靠跟緊大盤所致。

如何靠大盤指數取得勝利?

長期持有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我們可以透過購買追蹤大盤的 ETF。確保獲得市場的平均報酬,這是一種穩健的投資方式。

以台灣來說,就是 0050 (台灣加權指數);美國就是 VOO (標準普爾 500 指數),如果要避免國家系統性風險,就選擇 VT (全世界股票),若想再加上債券,就選擇 AOA (全世界股債平衡型 ETF)。

定期檢視投資組合

就理論與經驗而言,每年我們的報酬應該近似於大盤表現。

如果落差太大,我們也應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並與大盤表現進行比較,以看看是否哪些部位過於保守導致無法取得市場平均報酬,或是過於激進導致波動劇烈。

如果發現投資報酬率長期低於大盤,就需要重新調整投資組合。

延伸閱讀:《我的資產配置組合夠穩嗎?檢查投資部位的3種視角》

抱緊大盤,避免頻繁買賣

頻繁的交易不僅增加交易成本、時間成本或機會成本,還可能導致投資決策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

許多交易朋友亮眼的成績單,就長期而言,往往無助於總資產的增長,不如跟著大盤平均每年成長 8%-12%。

專注於長期投資回報,抱緊大盤,致力於「不交易」,長期而言能夠更好地實現財務目標。

延伸閱讀:《你以為在投資其實在賭博?看賭博心態如何100%賠本》
延伸閱讀:《1萬小時練操盤也是賭?操盤等於賭博的3大理由》

總結

投資的目的是賺錢,而賺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

不過,幸福和生活品質是主觀的,無法直接比較;但在投資領域,報酬率是可以量化的標準。

通過與大盤的比較,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投資表現,並且透過長期持有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朝著更美好的生活品質邁進。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