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外面很多投資老師在教課,卻很少看到學生跟著一起賺錢?
因為「個體偏差極大,總體回歸均數」。
投資方式百百種,每個投資老師自己的策略也不一樣,單以眼界來看,就有分成短線和長線,他們的運作原理完全不同:
- 短線波段當沖:重視技巧;屬於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領域;個體偏差極大。
- 長線耐心投資:重視原則;屬於科學、數學、統計學;總體回歸均數。
整體來說,短線各自精采,即使投資老師某些時候很厲害,學生也難以複製;長線則表現相近,只要投資一樣的標的,時間一拉長,學生跟投資老師的表現是差不多的。
如果投資老師教的是「技巧」?
投資是很複雜的領域。多數投資老師傾向「化繁為簡」,把投資的濃縮成幾個特定指標,然後根據指標進出。
這種作法乍看之下合理,可惜指標只能看單一面向,可是投資不是單一面向;人生也不是。
以指標之類的「技巧」教學,很容易會變成這種情況:
- 投資老師 A 在 A 時機看到指標位於 A 點。
- 投資老師 A 把這個訊息傳達給學生 B 後,學生 B 會在 B 時機看到指標位於 B 點。
- 由於指標位於 B 點,與投資老師 A 教的不同,學生會產生困惑。
- 與此同時,學生 C 會在 C 時機看到指標位於 C 點,A、B、C 各自精采。
- 然後,學生 D 分享在投資老師 E 學到的技巧……。
指標有它的時效性,也會因主觀解讀而有不同的意思;其他類似的短線操盤手法也一樣,光是券商介面的設定不同,不同學生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數據,即使投資老師自己再強,也很難每個學生都照顧到。
另一方面,教「技巧」的投資老師,自己到底有沒有靠投資賺到錢也是未知數;而且指標一來,大家各自忙,很難顧及到學生們不同的投資情緒,這讓投資成了「一個指標,各自表述」的羅生門,幾家歡樂幾家愁。
如果投資老師教的是「原則」?
如果投資老師教的是原則,那學生會比較輕鬆,也容易學習。
例如,我有個學生在教人寫文案,他知道新手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寫作能力,所以他教他們的是思考的原則,再透過 AI 協助,縮短學習的時間。
短期投資試圖把買賣簡化成幾道公式;而長期投資沒有公式,只有一些重要原則,例如:
- 多元資產:盡可能分散標的、產業、平台與國家,分散投資風險。
- 比例配置:採用槓鈴策略,打造「低風險高比例」+「高風險低比例」的投資組合。
- 緊緊抱住:不輕易進出市場,專注於不交易,累積複利。
若遵照投資老師教的原則,再加上一樣的配置,時間一長,師生績效其實會差不多。因為長期投資其實是一門科學。根據統計,長期股市的表現均落在 8~12% 成長左右。
延伸閱讀:《違反這3條原則,投資失敗是遲早的事》
延伸閱讀:《不小心就20%了?淺談槓鈴策略的奇妙作用》
我的投資老師是?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
- 短期投資:是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沒有最佳解;只能靠猜測、個人技藝、直覺、算命、靈光一閃,難以複製。
- 長期投資:是科學、統計學、數學,有最佳解;靠的是長期持有和分散風險,易於學習。
因此,巴菲特的選股眼光很難學,因為那是他個人的技巧,知識門檻極高,而我們能學的是巴菲特的長期投資原則,再加上瑞‧達里奧分散風險的原則、查理‧蒙格的多元思考原則,可以說,我的投資老師是這三位大師的原則綜合體,再加上個人不斷閱讀、不斷成長,才有今天的結果。
總結
跟隨注重原則的投資老師,長期下來,總體會回歸均數,也就是大盤的水準,那不如一開始就緊緊抱住一檔大盤,就連巴菲特都一直強調 ETF 的價值。
總之,投資的眼界不同,會有不同的焦點、不同的學習、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