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老師,我的小孩常常不聽我的,你有什麼建議?
人們很容易有些誤解: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取得還不錯的成績,就以為他什麼領域都精通。
但其實我們都是凡人,都有自己的限制。
在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方面,我的許多「富一代」客戶都有這方面的困擾,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大體我們有個共識:
易子而教。
明明講同一件事,易子而教效果就是比較好
我經常與許多「二代」交流,他們會問的問題跟普通年輕人差不多,不外乎工作、職涯發展,有時也會談一些私事。
最近有一位「二代」問起 A 和 B 哪個工作比較好?
結論是,相較於 B,A 的知名度比較高,在年輕時進入 A 工作有加分,有益於之後的職涯發展,而且 A 工作有年齡限制,過了歲數恐怕很難再應徵。
這個問題並不難,很多社會人士都能回答,他們的父母當然也會。
很神奇的是,明明是同樣的道理,他們反而比較願意聽我的,勝過於聽父母的。或許,這就是易子而教的魅力所在。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也易子而教嗎?
哈佛大學生問起巴菲特和比爾‧蓋茲怎麼教小孩,或許可以好好借鏡。這位同學的問題直指核心:
我們的世界充滿物質誘惑,兩位又都是億萬富豪,你們如何確保你們的孩子不是以物質衡量價值?以及如何衡量能使他們最終真正感到開心的事物?
- 巴菲特:這方面我有點幸運,我孩子並不認為我富有。我有段時間並不富有,就算我富有之後我們還是住在同一棟房子,就是他們出生長大的房子。我小孩甚至不知道我以何維生,也許是因為我沒講清楚。但我們家沒有這樣的問題,這是比較幸運的。
- 蓋茲:我去拜訪華倫的家時,想說以他的成就該是多麼金碧輝煌,結果餐廳的椅子連坐墊都沒有,而且他甚至不知道坐墊不見了。我認為這很困難,尤其孩子長大、住在很棒的房子,他們會想「真正的極限是什麼?」我承認要給他們基本的東西,小時候給零用錢讓他們決定今天如果買了棒棒糖,那以後就不能再買。我開始想清楚的確是有極限的。當我們的孩子去到亞洲或非洲看當地人如何生活,甚至小時候就能意識到「希望世界有更多人可以跟美國人有一樣的生活方式」是很棒的。人們應以尊重他們的專長來對待他們,而非他們的財富,否則是很可怕的。每個孩子都應以「他們是誰」和「他們的作為」作為評估的基準。
雖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易子而教,不過可以看出對億萬富豪來說,親子教育一樣是棘手的領域。
巴菲特以簡樸為名,日常生活始終如一,常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爾‧蓋茲則善用他的財富,拉高孩子的格局和眼界,透過自身擁有的資源去幫助更多人。
找什麼樣的人來教孩子?
至於找什麼樣的人來教,我覺得「品格」自然是首要的。
像很多父母發現小孩忽然會罵髒話,都會很警戒地問「誰教你的?」,當然,世上也是有「出口成髒」的好人跟「文質彬彬」的壞人。
總結
親子溝通、家庭教育的領域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有錢人也不例外。在我們成為成熟的父母之前,選擇品格正直、良善的朋友易子而教,或許是不錯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我們很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