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何新聞只有房地產致富的報導,沒有分紅保單致富的報導?

在我們拿一款國外的分紅保單當教案時,就有同學提出這個議題,於是我請同學集思廣益,丟出不同的觀點:

  • 流量為王
  • 基本功能不同
  • 國內保單無競爭力
  • 門檻不同
  • 文化迷思
  • 實物與契約
  • 既得利益

流量為王:房地產致富的故事比較吸睛

新聞媒體的首要目標是吸引流量,房地產是全民關注的議題,也是多數人追求的目標,因此房地產致富的報導自然能夠吸引更多讀者;分紅保單則是較為冷門的話題,因此新聞媒體較不願意報導。

以我多年大量閱讀的經驗,話題性高、爭議性大的議題總是比較引人注目;而講究數據及科學的客觀事實,較難引起關注。因此媒體更偏向報導各類房地產致富的消息,造神以博眼球。

功能不同:保單功能為理財用,房地產功能多元

房地產和分紅保單的基準點不同,基本功能也不同。

房地產可以提供居住、出租、保本或轉售等功能;而分紅保單則是一種金融理財商品,主要功能是提供保障和儲蓄。

因此,新聞媒體在報導房地產致富的消息時,若提供具體的數據和案例,將能吸引大量讀者;而報導分紅保單致富時,則需要用更複雜的財務概念來說明,且每個人的財務需求不同,撰寫難度較高,因此對媒體來說不具備吸引力。

國內保單無競爭力:房地產才能致富,保單不行

資訊的落差容易造成財富的落差。

台灣境內過於保護競爭力不足的本土產業,使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優質的境外投資商品為可選項目之一,在進行評估時缺乏完整的資訊,也因此容易定睛在資訊較易取得的房地產。

門檻不同:房地產門檻較高,金額大

購買房地產需要較高的資金門檻,而購買分紅保單則可以用較低的資金門檻開始投資。

因此,新聞媒體在報導房地產致富時,會用龐大的金額來吸引讀者,看似買家達成某項豐功偉業,儘管多數金額是貸款而來的;而分紅保單金額較小,門檻低,因此較不容易引起共鳴。

文化迷思:我有3間房 v.s. 我有3張分紅保單

在台灣的文化中,房地產一直被視為是代表性的投資標的,許多人認為房地產投資是致富的最佳途徑,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更是人生的里程碑之一。

而分紅保單則是一種較為新的金融商品,因此許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也不認為分紅保單可以致富。

實物與契約:房地產看得到,致富有實感

房地產是實體資產,看得到摸得到,因此能直觀地展現其價值。

而分紅保單則是一種契約,其價值需要用財務角度來說明,概念較為抽象,因此較無實感。

既得利益:誤導民眾致富要靠房地產

房貸是政府 GDP 的主要來源,也是銀行的重要現金流,因此政商都樂見媒體報導房地產致富的消息,引導民眾購屋、貸款。

而高競爭力的分紅保單為境外商品,對政府與本土金控業無益處,因此會運用媒體力量阻止民眾的資金外流到境外。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選票和台灣經濟2者兼顧?》

總結

大家都喜歡房地產致富的故事,但這樣的故事是極端個案,容易誤導民眾,容易報喜不報憂,會報導「小明 30 歲購入兩間房」,看起來既海派又令人羨慕,較少報導「小明 30 歲負債 5000 萬,通膨加房貸利率,淨資產每年損失 5%,工作 40 年才有機會還清,原因在相信買房能致富」這類事實。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