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需要自己持續付出勞動才能獲得的收入,就不叫被動收入。
再次感謝三民書局的安排,邀請了同樣是投資好手的林裕豐先生參加 POP 撞新聞電台節目專訪。以下是部分採訪內容的節錄,以及因時間限制無法充分表達的段落。
摘要如下:
- 被動收入是什麼?分為哪些?財務自由是什麼?
- 常用的投資工具分為哪些?該從何做起?
- 投資之前要有什麼財務規劃?
- 身為投資領域的小白,會有哪些盲點跟誤區呢?
- 投資可以如何分散風險?
- 投資之路有什麼秘辛可以分享?
林裕豐問:被動收入是什麼?
林裕豐在採訪中提到:「您如何定義被動收入?有哪些類型?什麼是財務自由?」
我認為,只要需要自己持續付出勞動才能獲得的收入,就不叫被動收入。例如,投資股票、債券等都屬於被動收入。關鍵在於,無需每天親自操作或管理,這些資產便能自動產生收益。自己操盤股票或當包租公等需要主動管理的活動都不算被動收入。
股市操盤需要時刻盯著螢幕,對我來說它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包租公也是一樣,房客的燈泡壞了、蓮蓬頭壞了都需要去修理,這也不是被動收入。
這次國富調查把收入分為三大類:
- 動產:指可移動的財產,例如汽車等。有些人會將設備出租來賺取被動收入,像馬斯克在這方面就非常有心得。
- 不動產:例如住宅、商業樓宇等,主要功能是抗通膨。
- 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ETF等金融產品。我主要的被動收入來源為有價證券。
年輕時我做過權證,短期內翻了很多倍,然而來得快也走得快。現在主要做資產配置,用一檔全球股債平衡型ETF AOA(股8債2)當核心部位,再加上加密貨幣、個股和穩定幣,這種投資組合在牛市、熊市都能經得起考驗。
我認為,持續發展的金融科技可以把不同類別的資產證券化,或是轉化成區塊鏈上的代幣資產,讓我們組合出一個資產池,產生源源不絕的收入。用有價證券打造資產池的好處是可以分散風險。
由於金融資產的特性,我們能做到大量分散,而不需重倉壓在一個標的上(例如一間房),這樣風險會比較小。
林裕豐也提到了 FTX 倒閉事件,雖然我也受到波及,但我在 FTX 配置的總資產僅2%,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小。
延伸閱讀:《資產配置笑傲多空!ETF斜槓幣圈年賺8%-12%滾上億》
林裕豐問:常用的投資工具分為哪些?該從何做起?
林裕豐提到:「許多年輕人感受到薪水跟不上物價,該如何打造被動收入?」
我認為,年輕時不買房、不買車,或是延後買房、延後買車(都用利息買),是年輕人打造被動收入的關鍵。
為什麼不要買房?
目前房價表面上一直在漲,許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買,以後就來不及了」。但漲的主要是預售屋,成屋和中古屋的價格並沒有顯著上升,背後是新青安政策低首付、低總價的誘因造成的,這種現象很可怕。
新青安政策容易導致貸款人在 5 年後需要支付巨額本利攤還款,這可能佔薪水的 5 到 7 成,怎麼付得起?因此,今周刊、商業周刊及專家都警示未來房地產可能會泡沫化。
以個人為例,目前新租的房子大約 50 多坪,位於杭州南路一帶。以台北市房價來看,這棟房子的總價大約 5,000 萬。如果購買這樣的房子,每月要支付 20 到 30 萬,但我現在租金只有 11 萬,中間的差額是 10 到 20 萬。
延伸閱讀:《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示警 顏炳立:年輕人對房市太樂觀》
財務自由第一步
如果我們把房租跟房貸的差額拿去金融資產,平均每年成長 8% – 12%,讓總資產慢慢滾到 2,000 萬,這樣每年提領 6% 出來,一年 120 萬,一個月 10 萬,財務自由綽綽有餘。
每年 8% – 12% 怎麼來?從全球股市平均報酬而來。因此選擇一檔優質的全球股債平衡型 ETF 非常重要。
以個人為例,就選擇 ishares 核心積極配置 ETF AOA 當作資金池的大部位,配置 70% 比例,內含 28,000 檔標的,能充分分散風險。
這檔 ETF 成立 16 年來,官網資料顯示平均每年 9.48% 成長。定期定額買這種全球、股債平衡、穩健型、充分分散標的的 ETF,是累積財富的第一步。
如果是 -8% 呢?
主持人林裕豐也提到大家擔心的波動風險。因此,分散資產非常重要,比如股票、債券、不動產投资信託(REITs)、黃金、穩定幣、加密貨幣等等。
以 0050 為例,大家都覺得現在位於高點,但如果資產足夠分散,就比較不用擔心波動風險。
以 AOA 為例,由於其資產配置足夠分散,走勢非常平穩,使得獲得市場平均報酬變得很輕鬆。AOA 這種接近直線的走勢意味著:上漲的時候能賺錢,下跌的時候風險已經分散到全球。隨時進場 AOA,資產每年都能創新高。
讓總資產取得合理的報酬率
林裕豐也提到,這種資產的漲幅可能看起來不會那麼大。
確實,AOA 在短時間內的漲幅不一定比某些個股好,但它能捕捉每一家優秀公司的成長,獲得市場平均報酬 8% 到 12%。如果總資產的大比例部位能隨著市場持續成長,長期下來會非常驚人。
以每月存 2 萬為例,放在年複利 8% 的地方持續 25 年,可以滾出 2,000 萬。我的目標就是協助多數人達到這 2,000 萬的目標。
林裕豐問:投資之前要有什麼財務規劃?
林裕豐提問:「您這本書《我36歲就退休》有提到財務規劃。在財務規劃之前是要準備多少錢嗎?還是……?」
我在幫很多投資小白上課,都會提到 12 個字:
- 賺錢
- 花錢
- 存錢
- 投資
- 稅賦
- 傳承
我幫有錢人做理財,其實也脫離不了這 12 個字。
談賺錢
投資的本錢是來自本業,「投資報酬率」的重要性不如累積「本金」重要,也不如「投資時間」。在長期財務規劃中,三者大致權重比例如下:
- 本金:重要性佔 50%。
- 投資時間:重要性佔 40%。
- 投資報酬率:重要性佔 10%。
我們前期要盡量透過本業提高收入,才有錢去投資。透過 8%-12% 的市場平均報酬,到了中後期,投資收益才會漸漸大於本業收入。
談花錢
花錢涉及食、衣、住、行、育、樂,但許多人在「住」和「行」方面投入過多,通常選擇買房、買車來解決這兩種需求,大約佔薪資的八成左右。
一般來說,解決「住」的需求,支出應控制在收入或資產的三成以下;而「行」的部分,可以透過捷運、公車或 YouBike 來解決,或者使用 iRent、Uber、Line Taxi 等服務。
林裕豐提到:「很多人說,要有車才會有女朋友。」 那就租車吧,把本來用來繳車貸的錢拿去投資,等到財務自由時還可以租司機。畢竟,人生的最終目標不就是擁有司機嗎?
延伸閱讀:《有錢人都炒房、用長皮夾?上億有錢人帶你破除致富3迷思》
延伸閱讀:《新時代幸福學:我如何靠共享經濟月增6位數》
談存錢
存錢除了存投資本金,還涉及緊急生活預備金。
緊急預備金是用來應對轉換跑道的需求,例如換工作、失業等。如果工作不穩定,緊急預備金應該準備 6 個月的生活費;如果工作比較穩定,準備 3 個月即可。
由於我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並且將資產分散在不同平台上,因此只保留 1 個月的生活費(約 30 萬),其餘資金全部放進不同平台進行複利滾動。
談投資
很多人在投資時忽略了比例配置,通常會將全部資金投到一個或幾個標的,這樣風險非常大。如果你的判斷又與市場走勢不一致,那就巴比 Q 了。
投資也有 12 個字:
- 多元資產:涉及各個資產部位的低相關性,或是打散在全世界標的。
- 比例配置:和資產的股債比有關,股票應該佔比高一點。常見的股債比在「股 60% / 債 40%」到「股 80% / 債 20%」之間。
- 長期投資(Buy and Hold):抱緊處理,享受複利,致力於不交易,避免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或稅賦。
以幣圈為例,每天都有人在爆倉,原因出自槓桿開太大、加上看的方向與市場不一致。如果再因為忽略比例配置而 All in,那真的就欲哭無淚了。
談稅賦及傳承
以稅賦來講,如果資產在海外,未來稅賦會來得低一點。
無論是透過國內複委託,還是直接在國外券商開戶,境外資產都有稅賦優惠。目前稅制規定,個人海外所得在 100 萬元以下,無需計入基本所得額且免申報;若海外所得超過 100 萬元,則需申報,但免稅額從 670 萬元提高到 750 萬元。
假設總資產為 2,000 萬元,每年平均成長 8% – 12%,每年提領 6% 作為生活費,即 120 萬元。這樣不僅資產池能繼續增長,每年 120 萬元的提領也遠低於免稅額,因此可享受稅賦優惠。
綜上所述,從投資、開銷到稅賦,都是從這筆 2,000 萬元資產完成的,這筆資金還可以輕鬆地傳承給孩子。
林裕豐問:身為投資領域的小白,會有哪些盲點跟誤區呢?
林裕豐提到:「像很多人覺得台股很高、台積電破千很貴,您怎麼看?」
我認為很多人在看股票時,常關注價格,但我們應該專注於價值。單看價格,可能覺得股價很高,但如果關注其價值,觀點就會不同。
若將 AI 的發展趨勢比喻為一場棒球賽,現在可能僅處於九局中的第一局上半。這個階段正是 AI 的價值所在。
投資應從大趨勢出發,而不是僅憑價格決定價值。更正確的觀念是從整體趨勢和價值著眼,從趨勢來評估整個產業或標的的價值,這樣會更安全。
單純用價格判斷標的高低,加上買低賣高的交易思維,容易陷入逢低買入的「左側交易」誤區。
「左側交易」是一種下跌時買入、上漲時賣出的策略。從純數學的角度來看,左側交易似乎沒有問題,也確實有機會「落袋為安」。但市場包含「趨勢」和「價值」,並非僅僅是買低賣高那麼簡單。下跌時買入,之後可能會跌得更厲害;上漲時賣出,可能會錯過後續的漲幅。
例如,最近市場上許多標的,如南非幣基金、日元等,都在不斷下跌。背後的原因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
延伸閱讀:《逢低買進賺更多?左側交易的3個致命傷》
林裕豐問:投資可以如何分散風險?
林裕豐提問:「可是很多人投資在高點往往會抱不住,該怎麼做比較好?」
我認為如果只投資一檔個股,當標的波動時,無論是上漲難以持有還是下跌難以支撐,都不是一種好的投資策略。比較好的方式是分散風險。
以台積電為例,更好的方法是透過投資台灣 50 指數 ETF (例如 0050),將風險分散在整個台股市場上;更進一步的話,可以考慮投資全球股票市場的 ETF 如 VT 或 AOA,這樣可以更安全地持有台積電的股票。
雖然我個人對 AI 趨勢很看好,但產業型投資風險很高。相對而言,投資全球股債平衡型 ETF 的風險會比較低。
投資新手容易陷入的盲點,就是過度看好某個標的,然後全力投入。這樣在心理上可能會更容易管理資產,但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波動風險,並且難以長期持有。
林裕豐問:投資之路有什麼秘辛可以分享
林裕豐提問:「那最後老師對投資人有沒有什麼建議或提醒?」
我覺得投資之路就是兩點建議:
- 不要貪心:不要 All in,要合理分散標的,取得合理的市場平均報酬 8% – 12%。
- 要有耐心:用繳房貸與車貸的心態長期投資,不要急於一時,也不要漲 10% 就賣掉,錯過後續漲幅。
總結
總之,投資要有耐心,也要懂得分散風險。不買房、不買車,把房貸與車貸的錢用來投資,透過全球股債平衡型 ETF 取得市場平均報酬 8%-12%,累積 2,000 萬金融資產,生活就能過得很愜意。
感謝主持人林裕豐的專訪。在採訪中我們還提到一些對黃金、加密貨幣的看法,歡迎讀者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