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你為何不使用安全性較高的 USDC 呢?

的確,光以幣種而言,USDC 的安全性確實比 USDT 高一些。

然而所謂的安全性,也包含流動性風險。

因為 USDC 的 24 小時交易量不如 USDT,兩者差了 5-6 倍,因此對我來說,USDC 的流動性風險比 USDT 高了 5-6 倍。

為何要關注 USDC 的流動性風險?

在投資組合中,流動性風險一直是不可忽視的隱憂。

當投資人想要買入或賣出某項加密貨幣時,若市場上缺乏足夠的買家或賣家,就有可能無法即時成交,甚至導致交易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

簡單來說,流動性風險體現在兩個層面:

  • 即時性。
  • 價格。

USDC 的交易量不如 USDT

交易量反映的是市場上買賣某項加密貨幣的活躍程度。

交易量越高,代表市場上存在更多買家和賣家,投資人也就越容易以接近市價的價格買入或賣出。

USDT 的交易量是 USDC 的 5-6 倍,這意味著 USDT 的買賣需求更加旺盛,投資人在交易 USDT 時也更容易獲得即時成交。

USDC 交易深度也不如 USDT

交易深度是指在特定價格附近買賣某項加密貨幣的委託量。

交易深度越深,代表市場上存在更多願意以接近該價格買入或賣出該加密貨幣的投資人,投資人也就越不容易遇到「深度不夠」的情況。

我們可以透過 Max 交易所觀察 USDT/TWD 與 USDC/TWD 兩者的深度圖。

從深度圖可以看出, USDT/TWD 的深度為 200 萬以上,意味著有 200 萬以上的委託單在等著交易 USDT 與新台幣;而 USDC/TWD 的深度僅為 8 萬左右,等著交換 USDC 與新台幣。

就當日的深度而言,USDT 的深度比 USDC 多了 25 倍,意味著 USDC 的風險比 USDT 高 25 倍,這種「價格」上的風險比「時間」上的風險更危險。

深度不夠而噴掉3000萬的例子

USDC 的深度不夠,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這時我們可以借鏡大戶噴掉千萬的悲慘故事。

苦主由於持有太多比特幣( 86 顆),在交易時沒注意到深度不夠,因此在當下沒有足夠的委託單跟他換。

在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的情況,比特幣價格一路斷崖式下跌,從 15,494 美元一路閃崩,直到 6,000 美元左右的價位,才把委託單盡數賣出。

根據當時的比特幣價值,估算苦主整個過程噴掉 3,000 萬新台幣以上。這就是沒注意到深度不夠而貿然交易的結果。

總結

若仰賴複利的威力,我們總有一天會擁有千萬、甚至上億資產,然而若在深度不夠的時候交易,有可能一生心血都放水流,屆時痛心疾首都來不及。

因此在前期,我們可以從 USDC 與 USDT 的交易量與深度,看出兩者有何不同,避免在日後上演類似的慘劇。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