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可能會長期化。在長期低利率的投資環境下,投資人從未想過的事情正在發生。

為什麼利率遲遲降不下來?高利率時代對債券投資人有什麼影響?手上債券可能會套牢在「利率高原」上嗎?過去經歷過像這 2 年一樣的高利率時期嗎?

近 2 年來,關於美國利率及債市的相關新聞,引起部分投資人的熱烈交流。

隨著通膨壓力的緩解跡象和勞動市場的逐步回升,一些人樂觀地預測美國聯準會調降利息,使美國公債價格將有所回升,使他們去年「逢低搶購」的債券得到賺價差的機會……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近期,各大金融機構不斷發出訊息,暗示未來可能經過一段漫長的高利率寒冬。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低利率時期搶購債券?

債券一直是僅次於股票的主流投資商品。甚至對保守型投資人來說,債券是比股票更好的投資標的(儘管長期數據來說並非如此)。

大體來說,人們購買債券的理由不外乎以下 3 點。

  • 固定收益:債券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提供固定收益。這種固定的利息支付對於尋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特別是退休人士來說,很可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收入來源。
  • 資金保本:債券價格也會隨市場變動而波動,但在正常情況下,債券到期時會償還本金。對於那些希望保護資本的投資人而言,債券的保本特性非常具有吸引力。
  • 安全性高:人們普遍認為,跟股票比起來,債券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產品。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債券的安全體現在違約率較低,而非沒有波動。

延伸閱讀:《債券比股票安全?30年投資見真章!》

債券的功能實際只有這些

  • 分散風險:債券和股票的市場呈現較低的相關性,將部分債券納入投資組合,有望降低整體投資的系統性風險,平衡投資回報。
  • 抗通膨:債券的配息可在正常通膨環境中產生保護作用,僅此而已。

在我看來,債券是一個全然的防守型資產,且機會成本較高,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債券帶來多高的收益。

不過市場存在一個奇思異想:賭聯準會降息,然後靠債券賺價差。

為什麼投資人會有這樣的幻覺?

高利率久了,就一定會降利率?

春天久了就一定是夏天?市場不像地球公轉那麼有規律,反倒更像現在的極端氣候,整個四季紊亂非凡。

多數投資老師或 KOL 鼓吹人們買債券,原因在於「高利率久了,就會降利率」。這種投資觀念可以細細拆解來看。

債券本不是藉由利率升降來賺取價差的商品

首先,債券的主要功能並不是用來賺取價差,而是到期保本及些許固定收益。

債券是一種防守型的投資工具,通常被用來穩定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它們的價值在於其固定的利息支付和到期時的本金償還,而不是短期價格波動的套利機會。

如果你想賺價差,你應該買的是股票,而不是債券。

但大多數投資人做著完全相反的事:買股票賺配息,買債券賺價差。

延伸閱讀:《想賺利息卻買股票是否搞錯了什麼?淺談投資2種身分》

投資人忽略聯準會調升利率的目的

聯準會的升降利率主要是為了應對各式各樣的經濟問題,包含就業、市場供需、通膨….等問題,而不是一個蘿蔔蹲遊戲:高利率蹲、高利率蹲、高利率蹲完低利率蹲。

通膨是指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影響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控制通膨是聯準會的首要任務,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通膨的成因複雜多樣,具有蝴蝶效應。

因此,並不是說「高利率久了,就會換低利率」,目的沒達成,降利率只會適得其反,反而有可能再度提高利率。

例如,日本在 20 世紀末至 21 世紀初經歷的「失落的20年」,正是因為無法有效控制通膨和利率,而進入通貨緊縮長達 20 年,導致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當日本好不容易快回到正常通膨的水準,現在則換中國進入通貨緊縮。這些例子說明,即使是經濟大國,也可能在處理通膨問題上曠日費時。

利率只是市場的複雜元素之一

市場的變動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對債券而言,不只是利率,還包括經濟數據、政策變動、國際事件等。

我們不能僅憑「賭」利率調降作為購買債券的主因,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多到不行,包括:

  • 年期:債券的槓桿。
  • 信評:與債券價格成正向。
  • 利率、通膨:與債券價格成反向。
  • 經濟、戰爭:與債券價格成正向、反向關係都有。

因此,債券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商品,跟多數投資人想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推薦買債券?影響債券的6大因素》

市場不可預測

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是投資者需要認識的一個重要事實。它不指涉及科學、經濟、與統計,還包括人類的投資心理學,具備各種非理性因素。

著名投資者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都強調,市場是複雜且不可預測的,類似於蝴蝶效應。

根據實務經驗,那些透過預測市場走向來進行投資決策往往會適得其反,否則當沖勒戒所就不會每天都有苦主來勸世了。

延伸閱讀:《為何不要預測市場?預測市場的7個盲點》

高利率環境的歷史經驗

目前的年輕投資者大多沒有經歷過高利率的環境。

在過去,台灣的長輩們可以將錢存入銀行定存,獲得高達 10% 的利息收入;在 2001 年以前,美國的基準利率經常維持在 5% 以上,甚至有時達到 10%-20%。

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不代表歷史上未曾發生過。最危險的是用自己的經歷來決定一時、甚至一生的財務決策。5% 利率很高嗎?在 2001 年以後算高,但 2001 年以前呢?其實 5% 很低。

蒙格在《蒙格之道》說:

有些東西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實際上並不知道;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那麼在第一年能發揮作用的經驗法則,到第四十年可能就不管用了。

這些歷史數據提醒我們,長期高利率並非前所未有,而是曾經的常態。未經歷過高利率時代的年輕投資者應該學習和借鑒歷史經驗,避免陷入短視的投資行為。

延伸閱讀:《小英8年股市1.6倍、比特幣160倍!將塑造數百萬年輕人理財觀》

總結

影響債券的因素很多,不能光靠賭利率升降而當作購買債券的主因。

根據報導,高利率可能會成為常態。如果成真,這對債券愛好者或債券賭徒來說,特別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高利率環境的年輕投資人來說,將帶來一次記憶深刻的刺激體驗。

不滿意投資績效?

歡迎訂閱電子報!

每周調整投資觀點,盡早財務自由!

We don’t spam!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for more info.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